罗湖区精神卫生工作有亮点 好资讯

法律法规网 花火
法律法规网 好资讯  法律法规网 2016-11-09 17:29:57

精神疾病的预防与管理是公认的医学与社会难题,因不稳定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所引发的伤人事件,往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2016年罗湖区精神卫生服务质量整体评估报告》中介绍,通过全区多部门共同努力,对高风险患者及时复核和跟踪,高风险患者规范管理率100.0%,服药补贴惠及所有病者,心理卫生进学校完成辖区全覆盖。罗湖还有更多精神卫生工作新亮点呈现设在罗湖区慢性病防治院的蒲公英会所应用并推广社会功能康复的服务模式,已有20多人从这里走到社会就业岗位。

对症下药

全区多部门通力合作

2016年罗湖区全面开展创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在罗湖区,除执行落实国家、省和市的精神卫生防治相关规定和要求外,还结合区情,研究制订政策方案。出台如《深圳市罗湖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深圳市罗湖区非户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等。

具体执行上,全区通过部门联动、专项调研掌握总体情况。今年3月,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带队深入社区,听取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对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在区综治办统筹协调下,卫生、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分别在辖区10个街道办召开工作协调会,掌握全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的总体情况。根据《深圳市预防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3-5级患者实施重点监控,2016年已上转112例,应急处置57例,有效减少了肇事肇祸事件发生。至9月30日,全区患者治疗率74.47%;病情稳定率98.26%;肇事肇祸事件发生1起,肇事肇祸率0.02%。

普惠治疗

  减轻非户籍家庭负担

罗湖区各相关部门加强对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各部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大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力度,维护公共安全。如区残联对户籍低收入精神病人服药补贴每人每月300元,受益者超过450人;对贫困精神病人提供住院补助,每人每次6600元;对孤独症儿童每人每年补助10000元康复训练费用等。

精神障碍患者需要长期、稳定地服药,一些低收入的非户籍家庭不能确保这笔支出。对此,2016年,区财政加大对常住非户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力度,设立专项经费230万元,用于这些患者的免费服药和体检项目,现受益患者达608人。

对于紧急住院救济救助,也有财政支持。自2015年起,在区综治办统筹协调下,区财政为每个街道设立10万元紧急住院救济救助工作经费,确保患者得到有效处置,至今通过该笔经费紧急送院治疗有8人次。

独特方法

服务到点,力量下沉

为加强社康中心精防工作的督导和质控,区慢病院选派精神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等16名专业人员驻点辖区48家社康中心,指导并参与患者社区管理、定期访视、免费服药、家属指导、心理咨询、健康促进等工作。从3-9月份共驻48家社康575天次;在社区为精神病患者提供随访服务3189人,面访率由去年的51.7%上升到64.78%。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服务,罗湖区将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重度精神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等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内容,政府买单。同时,各街道举行一次关爱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贫困家庭活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实现五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全覆盖,帮助贫困的精神康复者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精防专干+社工模式

罗湖区慢性病防治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8名社工全职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务,并与社康精防专干实行工作对接。社工深入社区及患者家庭,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服药、生活、经济等多方面现况,及时与社区组织沟通,提供各种服务和帮扶,成为患者和社康精防专干的沟通桥梁,使病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管理。社工与精防专干紧密协作,构建罗湖精防专干+社工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的新工作模式。

同伴教育互帮互助

罗湖区还探索以病友、家属为纽带的同伴教育互帮互助模式。以如何将家属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主题,开展团体服务及个体辅导,开展同伴教育、狗医生探访、体能训练、愉快观影、厨艺比赛等活动,参加家属约120人次。

在平等、参与、共享,我们一起来过节的国家级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中,康复者及其家属现场分享《美丽人生》康复故事,激励病友增强自信,呼吁社会减少歧视。本次国家级主题活动的LOGO由罗湖区蒲公英会所康复会员设计,获得广泛好评。

访谈

推广蒲公英模式需解决邻避难题

罗湖区慢性病防治院院长张风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蒲公英会所模式是国际认同度很高的精神患者社会康复模式,在全球已有超过300多家。他和同事也期待这一模式可以推广,但这将会遇到邻避难题。只有社会消除歧视,共同伸出援手,蒲公英的种子才能播种、生根,开放社会和谐之花。

张风雷介绍,通过调查摸底,他们了解到,绝大多数社区都认为关爱精神患者是件好事,应该设立相关的场所,但是居民又不愿意会所设在自己的社区,所以推广存在邻避难题。

目前罗湖区慢病院有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17名,需要提供社区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4500多人,人员严重不足。如果能够推广蒲公英会所模式,在一些社区开辟专用场所,病人可相对集中,有利于非常有限的专业人员队伍更高效率地巡查,从而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另外,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很强的病耻感,会所里他们彼此激励,快乐生活,对于控制病情都大有帮助。同时,就近在社区获得病情管理,病人就不用从太老远跑来,减少了路上出现意外刺激的可能。

病情稳定的病人希望回归社会,设立一个过度地带是很有必要的,帮助他们适应社会,而这个地带最好就在家门口。张风雷强调。

他还呼吁:希望更多的爱心企业能为病情稳定的康复者提供就业机会,因为帮助一个人就是帮助一个家庭。

  蒲公英故事

  在这里重拾勇气与信心在这里得到关爱与力量

在罗湖区慢性病防治院五楼设立的蒲公英会所,是按照国际会所发展模式建立、全省首家获得国际认证资质的精神康复会所。这一会所由罗湖区慢性病防治院与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创办,政府资助。在这里,精神康复者被亲切地称为会员,他们与职员关系平等,在职员的引导下工作与生活,获得了重新生活的信心、战胜疾病的勇气。

蒲公英这个名字由会员命名,代表了精神康复者的心声和期盼,他们渴望在自己的社区也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园。自2009年成立以来,现有注册会员177人,活跃会员40人。会所致力于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康复服务,也帮助会员重新融入社会生活与提供就业指导,至今累计共有20余名会员顺利完成为期6月的过渡就业。

上大学时曾学过法律的会员晓芙,2010年就来到会所。2014年年底,她找到一份律师事务所的文员工作,在那里连续工作了2年。她说,能够回归社会工作,这与自己在蒲公英会所文书部、行政部、厨艺部等各部门工作过有直接关系,一方面学习到电脑方面的新知识,有了工作技能;另一方面,在会所的工作中,克服了原来的畏难情绪和做事不够认真等问题,与人交流不存在障碍了。

至今,累计有20余名会员顺利完成为期6月的过渡就业,7名会员参加辅助就业,工作岗位涉及超市收银、手机包装、内勤人员、接待员,以及街道卫生和治安监督。另有4名会员成功找到独立就业岗位。

在蒲公英会所还有一个难得的爱情故事。阿霞初来会所时缺乏安全感、孤僻不合群,在医生和社工的帮助下,发掘她喜欢与擅长的工作和活动,帮助她重新找寻生活的乐趣,慢慢她学会与人为善,并积极参与会所工作和活动。2012年,她找到幸福的另一半,踏入婚姻的殿堂!

热点 / Hot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