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十月深圳新增HIV感染者1900例,较去年同期上升3.8%。
今天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
今年6月,我市根据国家出台的艾滋病治疗新标准,在全市范围对所有HIV感染者和患者均建议实施抗病毒治疗,并继续放开对感染者免费治疗的户籍限制。截至10月31日,我市实施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已累计达7677人,目前正在治疗7097人,治疗规模、质量、覆盖率等均居全省前列,其中今年头10个月新增治疗1822例,基本追平同期新增疫情数;病人治疗一年病毒完全抑制率达到94.7%,超过了国际社会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90%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级艾滋病检测网点、自愿咨询检测点近200家,在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妇幼机构开展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的单位已有100余家,覆盖全市各区的所有街道,80%的区级疾控机构可独立开展艾滋病确证工作,各高危/重点人群的宣传干预力度、检测规模省内领先。随着大量病例被检出,有效减少了二代传播。(黄泽虹)
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全市共新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病人1900例,较去年同期上升3.8%,首次检出年龄平均34.5岁。
按传播途径分析,今年新报告的1900例新发病例中经性传播占97.9%,注射吸毒传播占2.0%,经母婴和输血/血制品传播连续3年零报告。而在1900例新发病例中就有58.6%经男男同性传播。截至2016年10月31日,全市现存活病例共11332例(含港澳台、外籍及羁押人员)。
【相关阅读】
遏制艾滋病还需推开三重门
十二五期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增加了68.1%,病死率降低了57%。艾滋病防治工作基本实现既定目标,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但是,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社交新媒体的流行增加了防艾难度。遏制艾滋病,还需推开防控、检测和科研三重门。
防控之门:社交新媒介等增加危险性行为干预难度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分析,从生理角度看,性行为是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私密性和隐蔽性强;从社会角度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一夜情性交易等现象增多。而互联网等社交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增加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便捷性、隐蔽性;新型毒品滥用,毒性交织,加剧了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这些社会因素加大了防控工作难度。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