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论乡村的时候,不能忽视耕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从去年底开始,深圳就一直在为记录和保护耕读文明做一件事情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正如深圳市史志办所期许的,现实中的农村可能回不去了,但于村落外在表现形式以外,其所蕴含和承载着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依然是维系深圳人情感的纽带,依旧需要得到记录、传承和发展。
将建立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数据库
自然村落普查工作是省政府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也是深圳首次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建立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数据库和数据网络服务平台,并将编纂《深圳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
开展我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这是全面摸清基本市情,抢救与保护我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目的是填补市情空白。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认为,这项工作为挖掘与保护自然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延续我市历史文脉提供依据,为相关科学研究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全面翔实的资料,为华人华侨与港澳台同胞了解家乡、联系乡情、寻根问祖提供指引与帮助,对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像这样面向全市所有自然村,涵盖村落姓氏、人口、经营、民居、民俗等全面基础的人文调查,在深圳还是首次。深圳市史志办主任黄玲透露,深圳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于去年12月启动,在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后,至今年4月,已在全市6个行政区4个新区1000余个自然村全面铺开,根据普查审查验收方案,街道对普查表和调查文稿进行初审,区一级进行复审,市一级进行终审并送省志办抽检。
截至9月,全市1015个自然村中,完成普查表格填报的有970个,占95.5%,初步完成调查文稿的有884个,占87.16%。
自然村落正在迅速消失
自然村,是历史上人们自行聚居自然形成的,一般以家族聚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村形成了村民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道德品格,并通过代代相传,实现了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许多自然村落的古老建筑,例如祠堂、炮楼、传统民居等被拆除或遭到破坏,部分重要历史资源正在消逝。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深圳各区实施城市更新,有24个村落纳入更新计划,已拆迁或在拆迁,或已被征用。
这也是村落普查工作中,大家普遍感慨的一种现象边普查,边消失。
由于深圳城市发展的需要,现存的自然村绝大多数都已面临城市更新、旧改拆迁的问题。黄玲认为这将是难以避免的,一两年内,这次普查到的绝大多数村落都将消失,也就是说,待普查成果出版后,这些村已经不存在了。
宝安区石岩街道水田村被列入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拆迁增加了普查的难度;沙井街道的步涌村处于古驿道上,在对该村的驿站进行调查时,发现步涌村北约1公里处茅洲河边的茅田驿站原址因茅洲河的污染,已经看不到任何茅田站的痕迹。类似宝安区史志办工作人员提及的现象,在其他各区的普查工作中同样存在。
因此,结合深圳实际,在普查项目中加入旧改的内容也就不单是锦上添花。我们需要在每个村的普查表和调查文稿上增加一项内容:是否面临旧改拆迁,以及拆迁的程度。黄玲说,这个不难做到,旧改计划都是公开的,只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更完整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以及我们这项普查工作的意义。
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
古村建筑的消失损毁,也加大了信息收集的难度。罗湖区史志办工作人员王洁介绍,普查信息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各村的村志、族谱等文字资料,二是实地走访和采访村民。
更主要的是实地走访,入户访问老人家,或者召集老人家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王洁说,为了让资料更为详实可靠,有的街道请村里老人在座谈会上各抒己见,相互印证过往历史。例如,蔡屋围在对已经消失的宗祠、古建筑等确定方位和规模大小时,就是请熟悉情况的老人们现场回忆,并当场印证。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许多史志工作者的座右铭,在本次普查中,他们也是本着这种守住寂寞,留住乡愁的态度来操作。
王洁介绍,针对村民的访谈内容,通过网络、图书馆或相关政府部门等查阅相关记载,相互比对和印证,提高所收集资料的可信度。同时,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生产经营、人口状况等方面的数据,由街道办组织相关部门查阅相关报表、资料等,力求数据的权威可靠。
值得一提的是,普查方式中还融合了高科技手段。坪山新区坪山办事处的普查员们,利用无人机航拍,全方位展示自然村落建筑格局,获得高质量的影像资料,为普查工作保存了丰富素材。龙岗街道在普查过程中,以纪录片形式记录普查中所见的古建筑,所听的回忆和老故事,为后人保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挖掘民俗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风尚习俗,也是普查另一大价值所在。盐田区史志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盐田沙栏吓村的普查重点放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及天后宫等,盐田三村、四村则侧重疍家婚姻嫁娶传统仪式和舞麒麟。其他各村在普查中也挖掘出不少有趣的历史典故,如落马石的传说、背仔角地名掌故等。
如此繁杂海量的工作,仅仅依靠全市地方志系统有限的工作人员显然是无法完成的。记者了解到,本次普查工作广泛发动街道、社区、居委会,动员包括文管部门、相关专家、了解情况的村民、参加实习的大学生和志愿者,聘请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社会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普查。
让村落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现实中的古村落可能回不去了。罗湖区水贝社区社工詹巧群,也加入到普查员的行列,他告诉记者,在村落的外在表现形式之外,其所承载着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依然是维系深圳人情感的纽带,依然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詹巧群看来,普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而是实现村落文明的继续发展和不断传承。
这也成为当下许多人的共识。在水贝村,从去年开始,一个名叫水贝情永传承水贝村文化重现项目开始同步推进。社工多次到水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收集资料,拜访了多名水贝原住民,听他们讲述水贝村的故事,也到过深圳小学、深圳中学和深圳博物馆甚至过到香港的张玉轩会馆,查阅文献。
水贝情永传承使水贝村文化重获新生。最为直接的例子便是,为了能够给前来体验的人们展示传统文化,一些原水贝村民们会主动提供记录水贝旧貌的照片供社区制作文化宣传册、纪念台历,及举办历史文化图片展。
在詹巧群看来,通过大普查,这些村落印记都应该记录下来,尤其对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每个村庄都有名片,年轻人才会更加热爱家乡,才会将文化传承下去。
除完成普查规定动作外,黄玲表示,市史志办借助此次普查,深度挖掘隐藏的历史文化和地方志资源,及时做好成果转化,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服务中心工作的建议,真正让普查工作服务民众、惠及民生,扩大普查的效益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