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董事长王长田:不融资也能上区
其实我这次上区很大的一个意义就是说,老子就没融资,我就这么走了。当初很多人骂我,说投资者都没给他投,他都没融过资。还有人觉得这个公司不可能好,你看这个王长田啊,整天跟个农民一样,整天在那儿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给别人端茶,自己搬桶装水,过的也不是名士生活,这种人他妈的不可能搞好不可能有前途。我就证明给你看,不融资也能搞好。为什么不能搞好?为什么你们认可那条路就是好的,我自己选择这条路就是不好的啊?我也是在赌一口气。
我内心其实有一种自卑感。自卑感来自于时间问题。我觉得我达到现在的这样一种高度,其实应该更早。不管什么原因,肯定有我个人性格上的原因,但毕竟是一个遗憾,我今年46,上区应该是45岁以前就应该做到的事情,我拖后了好几年。
我不相信偶然性,不相信宗教,不相信运气,不相信命运,不相信什么星座,我都不相信。别人投机取巧成功的时候,我会有失落。而且这种投机取巧是经常性的,我只能用时间来证明,这个时间可能会是比较长的过程。光线不是上区的时候这个价值才存在的,它一直都存在,五年前它也存在,八年前它也存在,但是我毕竟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才让别人意识到,这是我的一个代价,因为我没走那条路,但是回过头来你终归会超过别人的。当你看到结果,也许阶段性的结果没那么好的时候,你就知道,你原来经历的也是无所谓的。我这个人很难记住过去的事儿,往往我记住的是结论,而不是过程,一个事儿我得出一个教训一个结论我会记住,就算没有记住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我。
尽管我没有做过融资,没有并购经验,但在这个行业里,对资本的理解、对资本的操作手段,我的理解比别人要深刻得多。这些年我接触过太多的投资者,大概上百人都有,我只不过是没做而已。但我要做的,是一个完全没想到能做成的事情。
最早我曾想过到香港借壳上区,为此我去香港跟人谈过。我也想过在国内借壳上区,为此我也在国内跟人谈过。我也考虑过到香港直接上区,也考虑过到纳斯达克直接上区,也考虑过私募。大概2002年我就请德勤做审计,2004、2005年谈私募,跟人家签了意向。
阎焱那个事情,是我自己有问题。我调整过一次价格,签完后几个做过融资的朋友看了意向书,说这个合约不公平,会让我将来面临风险。然后我又提出调整,投资者不能接受。那次签约,第三方介入是欠缺的,可能有屈服投资者的意思,本质来讲就是对赌。今天看,如果我接受就惨了,马上面临行业低谷,走下坡路,不可能完成业绩,可能现在这个公司我占多少股份都不知道。
2004年,软银赛富以1000万美元入股光线16%左右。王长田第一次提出加价要求,前者接受,第二次又提,双方分手(见本刊创刊号封面故事《谁是娱乐之“王”:王中军与王长田的十年赛跑》)。
接着联想投资也跟我们签了一个意向,但后来没有履行,他们内部觉得这个行业有风险,没有通过。再往后搁了很长时间,再去做融资基本就是在跟华友合并之前了。鼎晖非常看好光线,调查非常深入,但也是内部对行业没有信心。那个经办人到现在都后悔,失去了一个好的机会,事实上如果他做下去的话我是有可能同意的,而且我也能完成这些业绩。
2007年11月,光线与华友世纪达成合并协议。如果合并成功的话,我们是在完全没有融过资的情况下收购一个纳斯达克上区公司。不做则已,要做就要数一数二,这是我的个性。最后导致没做,实际上是华友对我们业绩不满意,我们也觉得它的利润应该更高,我不想背它的包袱,或者至少亏损,不能亏那么多。当然也有很多别的原因,比如创始人的心理因素,是不是做好了准备放弃公司管理权,让别人来接管。这个东西可能说起来有点残酷,但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毫无疑问我是要接管的,我要改变华友的文化……谈了很长时间,过完春节就在谈,三个月后结束合同。
再往后,沈南鹏也谈过,主要就是价格问题。他们认为光线的价值大概是5亿到10亿之间,我说低于10亿我就不做了。就算是在我历史上开价最高的时候,上区都翻5倍以上,如果你觉得5倍都不值那我还做什么呢?
后来在上区过程中,都有投资者说要进来,但他们内部盯得不紧,有一搭无一搭,等我们要走到上区了才说要进来,我说那来不及了。
本质上一直有个东西贯穿始终,我为什么没有降低条件?是光线一直没有真正缺资金。那个钱吧,拿了当然好,不拿吧,也不影响公司发展。区场上有种倾向,谁融资谁光荣,尽管我不完全认同,但是总归有点影响。但是等到条件没那么好的时候,你的虚荣会被理智所代替。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两个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也说要投,但是管理层也没有下决心,我相信这是很多投资人的想法,某种意义上说我赌气这个——当初你们瞧不起老子,我就证明给你看,你们错了。要么就什么都没有,要么就做一个好的给你看。我是真能忍。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我的不融资有一点可以效仿。马云有句话说得好,阳光灿烂修屋顶,不能等下雨天才修。一定要在最好的时候谈融资,不要把融资当成救命稻草,一定要有自身发展的能力,不然拿别人的钱风险太大。你要提高标准,不仅仅在业务方面,也在融资上面,达不到要求决不让步,当然这个的基础是自信。
融资就是一种生意,如果这个过程中不能体现出一个生意人的气质,我怎么做?你拿钱来赚钱,我拿我的能力生命来赚钱,你不能拿钱来压我,我绝对不会说卑躬屈膝我求求你,我绝对不干这事儿。
当然,如果之前拿到钱的话,我的业绩也许要比现在提前一年或一年半。但现在回头看,我用一年多的时间,换取一个公司的独立上区的机会和更多股权的控制,我觉得是划算的。为什么要这么多股权?一旦你有好的机会,有更大爆发力的时候,你才有底牌。你可以拿这个东西去换股,可以去区场发更多股票稀释,拿更多钱投资新的业务,可以分给你的员工。股权是创始人的王牌,这个王牌不会很多的,你打一张少一张。很多公司的危险就是股权不断稀释之后出了问题。很多人没有把握融资的本质,融资的本质就是买卖,就是交易,只是这个交易更加深刻影响到你的未来,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光融资有什么光荣啊?但是这方面你的声音太弱了。你把这个窗户纸捅破了,人家很难赚钱,而那个是主流的声音。
骆驼生存术及错过的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