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山是吕梁山的一脉,史记载圣人孔子的高徒子夏曾在山上讲学而得名。文水孝义镇东夏祠村、西夏祠村、北夏祠村三个村子因子夏而名。作为重要符号和载体的村名唤起人们的深深记忆东夏祠村就坐落在子夏山下。10月27日,笔者来到这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试点村采访,关键在做的意识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交融,让人对她有了更多的钦敬
修出一条U型渠,架起党群连心桥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村两委一班人知道,学很重要,做更重要。
在广大农村,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很深,东夏祠村作为传统农业种植村,400多户1700多群众对土地更是情有独钟,因为大家都晓得:土里可以取金。于是,两委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投资20万元修建灌溉和退水两用U型渠道,发挥水利命脉作用,让土地有更好的收益。在村支书王运玉和村委主任双振河的带领下,笔者来到村北的田间,U型水泥退水灌溉渠道一眼望不到边际,他们介绍,渠道长2860米,桥梁规划,方块设定,初步图纸等都是党员参与制作的,得到了水利部门技术员的认可,为最终的设计方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渠道建成后村里1200亩土地可受益,不仅节约水资源还省时间省费用,村民郭世泉今年种了9亩玉米,他算了一笔账:以前3天能浇完,现在1天就可完;以前浇一亩地需要70元,渠修好后只需40多元,每亩节约费用近25元。
今年雨水多,村里曾出现内涝,渠道作为防洪工程也派上了用场。7月19日,天下大雨,为了防洪,干部一马当先的牺牲精神影响着党员党性觉悟空前高涨。党员郭秉监回忆,19日的雨量很大,退水渠面临着压力,支书主任带领村民代表守在一线抗洪。当天夜里,村干部郭尚明和党员张增亮抽水时,水泵出现故障,雨下得很急,水流量很大,经过半个晚上的抢修,未能奏效。大家很着急,翌日清晨,听到扑通一声,一看才知是村民郭富全前来帮忙,他不顾自己带有残疾的身体,自己跳入水里查看水泵情况。他说的一句话令大家十分感动:修渠道党员干部付出了太多,况且郭尚明和张增亮都比我年纪大,我不下去谁下去?郭富全水中抢修水泵的事迹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早已在农村支部推广,但在村里和党员交谈,听到的却是五议两公开。笔者不得其解,支书王运玉解释:我们村是支部提议、两委商议、老干部参议、党员代表审议、村民代表决议。修渠道等好多事都是在老干部建议下出台并完善的。老支书郭恒泉说:村里议事,支部把老干部建议排在第三位,这是对我们的信任,老同志没有理由不支持他们的工作。村里筹划整理村史,危房改造,老干部全力配合;今年防洪,老同志带着党员一起奔赴一线指挥工作,村里的沟沟岔岔,地里的垄垄堰堰,他们最熟悉。令王运玉和双振河感动的是,老干部在化解纠纷上起了很大作用。看管水井的郭东元一直是热衷村里公益的人,但有时因资金困难,郭东元不多的劳务费村里不能按时支付,他对支部村委工作有意见,老主任郭金宽看出苗头来,主动找郭东元谈心做工作,化解了一个小纠纷。郭金宽说,开展两学一做,支部把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团结在一块儿,既发挥了大家的余热,更加强了党的建设。看起来是个小建议,实质上发挥大作用。老干部党性原则强,传帮带指导年轻党员干部少走弯路。特别是处理干群党群关系有技巧有方法,群众意见少了,两委工作就好做了。
修U型渠修出了干群感情,支部村委他们已做好规划:五年内修排水灌溉渠10公里,桥梁12座消除村里的内涝隐患,让群众从土地里取真金白银。
支持成立两个合作社,带动群众转观念
徐家镇的牛肉地道货,郑家庄的饼子也不错。
夏祠的南瓜圪楞楞深,又甜又绵又噎人。
从文水千年留下来的民谣里,人们传唱着夏祠的南瓜圪楞楞深,又甜又绵又噎人。多年来由于比较效益差,传统的南瓜种植逐渐淡出土地,但村里有人盯上了南瓜种西瓜。以前村里以种南瓜出名,现在南瓜秧苗嫁接西瓜技术已成熟,村里的水利设施也在改善,为何不种西瓜?郭福贵的想法得到村两委的重视和支持,他们和合作社负责人外出考察得知,用南瓜嫁接的西瓜,产量高、味道甜,且抗病能力强,经济效益好。不久,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众力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今年由于雨涝,种植不算太成功,但挣了经验技术,为今后垫下了底子。
与西瓜种植合作社一样,另一个药材种植合作社也成立了。法人代表郭富强说:合作社现有社员60户。成立之初就得到支部村委的大力支持,支书和主任与我们一起跑项目,给我们协调土地提供种植场所,还帮我们列入一村一品项目。已经试种了20亩,净收40000元,是种玉米收入的2倍多。今年雨水多,黄芹、射干等药材苗多处被淹,损失较大,支部村委及时与水利局对接,支援了1000多米管道。药材清热解毒,市场前景很是看好。有村里的支持,我们的发展信心很足。
水利条件变了,人们的种植思维也变了,由单纯的种玉米转为种西瓜,种药材,以后还要种植其他的作物。每亩多收入三五百元不成问题。老支书的话在理,干部和群众思想的转变是无法估计的价值
党风带动村风民风,三风融合促和谐
两学一做强党性,群众利益放在心。转变作风情系民,和谐盛世享太平!
在村里整饬一新的文化活动广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关标语让人耳目一新,群众自编自演的顺口溜朗朗上口。党员活动阵地墙上,历任村主干的名录和事迹赫然入目,俨然一部村党史。我们村与圣人的弟子子夏先生有渊源,文化底蕴厚重,我们的党组织也是有历史的。今年两学一做刚开始,支部在老干部的建议下着手编写党史整理村史,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发动党员群众向全村征集图片文字和实物,挖掘党元素,传承传统文化,使党员在征集党史资料中接受无形的党风熏陶。
在确定低保中,党员做亲友邻居的工作,把指标留给最困难的群众。五保户郭东昌和郭东亮两兄弟无儿无女,平时70多岁的弟弟郭东昌照顾着80多岁瘫在炕上的哥哥郭东亮,老党员老同志们自发监督工程,为两兄弟危房改造;支委委员兼村委委员王翠莲有空就给老人收拾家里,过时过节还送饺子吃。
党风连着村风民风。村民王运明工作再忙也要孝顺老人,关爱兄弟姐妹,为家庭负责,在村里传为美谈。村民郭巨忠因事故脑部受伤,家里家外的活计都压在了妻子李乐香身上,她既要照顾丈夫和带残的儿子,还要竭尽全力关心将近90岁的婆婆,平时在一家餐厅打工,日子过得清苦但很充实,支部重视这样的典型给予宣传。刘金莲为培养孩子,在城里当清洁工,女儿和儿子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引来了邻居们的羡慕。让日子过得好一点,是村民朴实的期盼。两学一做让东夏祠村敬老尊老、安居乐业、团结和谐的淳朴民风更加浓厚起来。孝义镇党委书记肖锋和镇长梁义文对此十分肯定:村干部从处理家庭、邻里的小矛小盾中解脱出来,可以一门心思抓发展。
老支书郭恒泉的话实打实:因为是党员,是干部,就要把当党员干部看做是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份事业来做,这样要做的事就做不完。做好党员干部不要说吃亏,村里的变化群众都看在眼里了,这份价值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想做,肯做,更要会做。关键在做的意识已在东夏祠两委班子中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