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泉郊区去往盂县10多公里,车身一拐,一路的喧嚣都抛到了身后。
刘备山下,燕龛村静静等待着陌生的客人。山林中,鸟鸣清脆;甘泉寺,钟声悠扬。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溪水哗哗,静谧中跳动出灵动的音符。
取名燕龛,诗意中透露出历史的厚重。古村形似飞燕,早在北魏时期,村中开凿了大大小小的佛龛。晨钟暮鼓,燕群绕龛,小桥流水、荷锄农人,这里便是一处田园牧歌的人间仙境。历经千年,村东神咀山半腰,8处石窟大小不一。进入石窟,佛像依稀可现,只是岁月流转,历经千年,大多漫漶不清。村里人介绍,祖上相传,古时人们从山下的道路走过,山上就会有石块掉落,常常会砸到人。于是,村民们决定在山上雕刻佛像供奉。石窟佛像雕刻完成后,山上再没有掉过石块。
村中正门,题有燕龛两字的牌楼。牌楼旁边,一棵挺拔的古杄树笔直站立。虽然形孤影单,但生命怒放。几年前,相关人员对这棵古树年龄做了测算,树龄超过了1200年。如今古树亦成为省级保护树木。燕龛人眼中,古树既是父亲的肩膀,又是母亲的呵护,历经千年,静静守护。
牌楼的右侧,一座寺院进入了视野,这就是甘泉寺。青砖铺就的高台上,刻有佛字的影壁和庙前的桧柏树将建筑遮掩得看不真切,只能看到高高挑起的屋檐和半边院墙。迈上青砖台阶,绕过影壁,便是两侧朱红色大门。
甘泉寺占地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是北方常见的四合院建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重修甘泉寺碑记》中记载,甘泉寺建于唐,增修于元明。其间多次修缮,至今仍保持着非凡风采,寺内现存明清碑刻3通、清代塔幢2座。
相传中唐时期,燕龛村有一块平整见方的大青石,被当做村民们设坛祈雨的供桌。一日,一个和尚在设坛祈雨时,供桌突然裂为两半,清泉溢出,一洼积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于是,当地村民决定在此兴建庙宇,以甘甜的泉水命名。
燕龛古村呈一街、八巷、一堡格局,传统院落有仁里堡晚清举人史鸿藻故居;有大秀才、二秀才院落。从喧嚣的都市走到这处静谧的古村,恍若穿越千年时空。
而今史宅仍在,已是物是人非。推开史家大门,男主人史润贵正在忙绿。依靠一手做豆腐的手艺,一家三代人在大院里过得幸福而恬淡。关于老屋的历史,因为久远,也就懒得梳理,历史一如岁月的烟尘,飘散在老屋上方的空气中,可以触摸,而又抓不到手里。漫步村中石板小路,街巷、民居、古树,历史和现实在这儿交织成一幅现代都市古色古香的画卷。
村子东山,又名神咀山,长长的台阶一直向上延伸,小亭若隐若现。这是村里修建的神咀山农民公园,是村民们锻炼乘凉的好去处。
群山拱翠、二水交流,燕龛的故事还有很多。多年前,村民在村里发现了距今一亿两千万年的古柏树化石。这个化石被完好保存在村委会,见证古村的沧海桑田。还有文昌庙,还有观音阁1000多年的历史,尘封了多少的故事呢。
夕阳西下,甘泉寺雄浑的钟声响起,夕阳的余晖中,回首望去,农家院落里袅袅炊烟,古树轮廓渐渐模糊。
再见,佛龛飞燕!重温,岁月留香!
小贴士
怎么去:距离阳泉市区25公里,自驾从市区到盂县普通公路直达。散客可在阳泉市滨河公交车场乘坐6路公共汽车,到燕龛村车站下车即到。
怎么住:阳泉郊区或者阳泉市区都可以住。
玩什么:依托自身的山水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村里积极筹备燕龛河垂钓园、燕龛河水上漂流、神咀上千米文化观景长廊、跑马场等旅游项目,推出食宿玩为一体的农家乐。要让游客在燕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