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农历八月初六,中国佛教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圆寂1600周年纪念会在我省原平楼烦寺隆重举行。出席纪念活动的嘉宾中,除了中国佛教协会、河北省佛协、江西省佛协、山西省佛协、忻州市宗教事务局、原平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的相关领导,诸山长老、护法居士、信教群众等各方人士外,一支由30多位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嘉宾团队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导温金玉教授带队的方外之宾纪念慧远大师圆寂16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研讨会于远公圆寂纪念日的前一天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圆满举办,聚集了当今慧远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为21世纪以来国内专业性最强、学术规格最高的慧远文化研讨会之一。研讨会秉持追思缅怀与学术研讨并重、论文发表与祖庭巡礼互动的情怀,在学术会议结束后,又开启了朝礼祖师圣迹的旅程,体现了学术界与佛教界携手并肩,以田野考察方式印证经典文献记载的融合学风,以心性体悟与学术研讨的相辅相成来表达对慧远祖师超越千载的纪念与感恩。而寻访慧远故里,也成为此次学术朝圣之旅的核心内容。
慧远故里在原平
慧远大师是佛教中国化的开拓者和中国化佛教的奠基者,胡适先生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作为东晋佛教领袖、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慧远大师所开创的佛教文化事业,迄今仍是佛教中国化的主流方向。那么,寻根溯源,慧远俗籍何方?历来众说纷纭。
梁《高僧传》载: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东晋楼烦时属何地?多存疑异。丁福保先生历时8年编纂的中国第一部新式辞书《佛学大辞典》于1922年出版后,慧远故里渐成学术争论之热点,近百年来无有定论:一说在崞县(1958年自崞阳镇迁县治于原平镇,改崞县为原平县;1993年撤县设市,称原平市),一说在代县,一说在宁武,尚有说在今朔州、岚县者,还有说在神池、五寨者,甚至有依文解意者说在今娄烦县,不一而足。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慧远故里似逐渐厘清。其中,有三位学者功不可没。首先是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张育英居士,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权威宗教学术双月刊《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3期和2005年第2期,分别刊发《慧远大师籍贯考》和《慧远研究三题》两篇论文,明确考证慧远大师的籍贯是今山西省原平县大芳乡茹岳村人。其次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温金玉教授,在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另一本权威宗教政策和知识月刊《中国宗教》2006年第3期刊发《追寻慧远的弘法遗迹》一文,进一步考证慧远大师的诞生之处,即今山西省原平市沿沟乡茹岳村楼烦寺(大芳乡2001年并入沿沟乡)。孤证不立论。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刊《石鼓》2010年第1期刊发原平本土学者潘文才先生《重议慧远故里在原平》一文,披露作者曾搜阅现存最早的原平方志明万历《崞县志》之《人物志慧远传》所获:晋慧远,茹臬贾氏子,性好释,有戒行,削发本县楼烦寺交互佐证了张育英、温金玉二位论者的学术考究。据潘文才先生亲赴茹岳村和楼烦寺实地考察所知,志中所载茹臬,即今原平市沿沟乡茹岳村之古称,村内确有贾姓后裔;楼烦寺位于茹岳村东0.5公里处,寺内现存唐代尊胜幢上镌有楼烦村字样。10年间,3位学人前赴后继的考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当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潘文才先生亲自探访茹岳村贾氏后裔,印证了茹岳贾族的世系繁衍与远公俗姓贾氏的一脉相承。
事实上,茹岳贾氏所出高僧并不只慧远一位,而是三位。慧远姑母道仪尼师,为中国早期著名比丘尼,梁《比丘尼传》载其聪明敏哲,博闻强记,精义达理,因心独悟;远公胞弟慧持大师,为峨眉山佛教开山祖师,《高僧传》载其冲默有远量,善文史,巧才制;至于远公,《高僧传》则载其博综六经,尤善庄、老,善属文章,辞气清雅。茹岳村贾氏,一门三高僧,且姑侄三僧,人人兼通内外学,在中国佛教史上应属罕见,亦不失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慧远故里原平茹岳,当是名副其实的三僧故里。
东晋楼烦为何地
有关楼烦,著名古文献学家刘纬毅编著的《山西历史地名词典》有详尽而权威的注释:
【楼烦】春秋时戎狄部落,为赵武灵王所灭。故地在今岚县、静乐、宁武一带。《史记匈奴列传》: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正义》引《括地志》:岚州,楼烦胡地也。《风俗通》云,故楼烦,胡地也。《通典州郡典》楼烦郡:岚州晋灭之后为胡地,有楼烦王居焉。其后赵武灵王破楼烦而取其地。张琦《战国策释地》: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
【楼烦县】①战国时赵国置,秦移治,属雁门郡。西汉同,东汉末年废。故治初在今岚县岚城镇,秦汉在今朔州市东南25公里夏官城村。《元和郡县志岚州》:春秋时属晋,晋灭后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武灵王破,以为县。《太平寰宇记河东道》:岚州楼烦县,今理宜芳县晋灭后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文王灭楼烦,而其以为县。《汉书地理志》:雁门郡,领有楼烦县。《元一统志》:秦始皇十三年移楼烦县于善无县,今勾注山北下馆是也。《清一统志宁武府神池县》:汉置楼烦县,属雁门郡,后汉末废。②西晋末年移置,北齐废。故治在今原平市。《魏书序纪》:穆皇帝讳猗卢,永嘉三年(309)晋怀帝进帝大单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国远,民不相接,乃从琨求勾注径北之地,琨自以托付,闻之大喜,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峙、崞五县之民于径南,更立城邑,尽献其地。是晋有此五县,至永嘉时始废。又,《地形志》:雁门郡原平县,有楼烦城。《括地志》:楼烦,在代州崞县界。《通典州郡典代州崞县(隋改原平为崞县)》:有汉楼烦郡故城。③唐龙纪元年(889)置,属宪州,宋属岚州,金因之。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省入管州。1971年又建县名娄烦。故治在今娄烦县东北5公里汾河水库淹没区。
【楼烦郡】隋大业四年(608)置,隋末陷废。唐天宝元年(742)改岚州为楼烦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岚州。故治初在今宁武县西南50公里宁化乡,唐天宝元年以后在今岚县北12.5公里岚城北。
显而易见,春秋战国时楼烦与楼烦县,及隋唐时楼烦郡与楼烦县,均非慧远故里;只有在西晋末迁徙于原平之楼烦,才是东晋慧远大师出生之地。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十六国时,雁门郡统辖八县:广武、崞、汪陶、平城、葰人、繁峙、原平、马邑。刘琨迁五县入勾注山南,其中楼烦、阴馆二县内迁后已不以县治而立,而是筑城邑以续存。《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时,雁门郡领二县:原平、广武,原平县有楼烦城(《魏书地形志》:雁门郡,领县二:原平(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雁门,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广武。广武县即今代县)由前述史证可知,自西晋末年经东晋十六国直到北魏,雁门楼烦为同一地域,即其时雁门郡原平县楼烦城,其故址应位于今原平市沿沟乡茹岳村楼烦寺一带。公元334年(后赵延熙元年、东晋咸和九年),一代圣僧慧远大师诞生于此。时值远公往生1600周年之际,慧远学术研讨会和圆寂日纪念会相继在净土宗祖庭五台山大圣竹林寺及其下院原平楼烦寺成功举办,意味着慧远故里已然得到学界和教界的双重确认。近百年来悬而未决的慧远故里之争,藉此尘埃落定。
远公故里文脉长
在楼烦寺慧远大师圆寂1600周年纪念会上,笔者惊喜地看到几位原平的诗友,切身感受到了原平文脉的源远流长。而原平文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慧远这位不在场的在场者。
千古诗僧无双笔,三教融通第一人。被梁启超称为南朝僧侣第一人的慧远大师,不仅是不世出的汉传佛教第一高僧,不仅是光前裕后的佛学家、震古烁今的哲学家和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重要文学家,以其转玄对山水为佛对山水的文学实践,尽显东晋巅峰笔意,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先声,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自觉吟唱山水的诗人。其诗《游庐山》足以孤篇而横亘全晋。故此,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评价远公温心善诱,发必远言仰高契峻,俯深怀清众美合流,可久可大;唐代大诗人杜牧倡导诗学雁门僧,诗王白居易亦感慨不觉定中微念起,明朝更问雁门师;宋代大文豪王安石则赞叹:晋人为文,无如远公!继慧远之后,史上另外两位少有的大家苏东坡、王阳明,对远公亦多有吟颂。从李白到康有为,历代名家咏赞远公的诗词,笔者粗略纂集即有300余首;若加上吟咏慧远莲社和庐山东林的诗词,以及晋宋以来咏怀远公的诔、铭、偈、颂、赞,今可见者多达千首以上。
正因为有着慧远的文学基因,原平文脉传承千古,人文荟萃,诗才辈出,至今仍是盛产诗人的文学大市。原平土生土长的当代知名诗人中,荣获赵树理文学奖的即有张枚同、贾真、周所同、聂还贵、陈建祖、张锐锋、雷霆、金所军、韩玉光等多人,麻小燕、刘小雨等人则在《诗刊》选稿中脱颖而出,参加了青春诗会。原平市文联主办的梨花诗歌节,自2009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性年度诗会品牌。慧远故里原平因之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歌之乡,并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
〖相关链接〗
慧远微档案
慧远(334416),东晋僧人、学者。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原平)人。早年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从道安出家,精般若性空之学。太元六年(381)入庐山,在东林寺广收弟子,传播般若和禅学,使禅法流行于江南各地。相传曾与十八高贤共结莲社,同修净业,倡弥陀净土法门。后世净土宗人推尊为初祖。也善诗文。著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庐山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