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我们看到深圳地铁7、9号线开通的时候,其实背后有很多工作人员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一起为那些建设者致敬。
10月28日,地铁7号线和9号线同日开通,36万名深圳市民尝鲜乘坐,为新地铁点赞。
王明明是中国水电四局深圳地铁7号线指挥部的一名工程师,看着自己奉献过智慧与汗水的地铁通车试运营,内心充满喜悦与自豪。1000多个日夜,像王明明一样的两万多名建设者艰苦奋斗,在隧道中挥汗如雨,在泥浆里摸爬滚打,提前顺利完成地铁7号线和9号线建设重任。
在7、9号线的开通仪式上,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林茂德向所有建设者表达敬意,他们通过大胆创新施工,克服工程难题,实现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提质、提速。
两条地铁提前两个月建成通车
7号线和9号线是我市轨道三期的重点工程,一南一北,贯通南山、福田和罗湖三个中心城区。地铁7号线工程线路起自西丽湖站,连接桃源村、车公庙、上沙、皇岗口岸、华强北、八卦岭及笋岗片区,至太安站,呈V字形,串起中心城区南半环。地铁9号线西起深圳湾,经过福田区的北部,止于罗湖文锦路,呈几字形,串起中心城区北半环。
2012年6月26日,深圳地铁集团与中国水电、中国建筑两家央企签约,创新轨道交通建设模式,采用融资+设计施工总承包的BT模式,启动地铁7、9号线建设。2013年至2014年,两条新线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高峰期,全市80多个地铁建设工地同步施工。2015年,两条线路陆续迎来主体工程竣工,地下隧道全线贯通,49座车站陆续封顶,年底还分别实现轨道贯通和全线电通的关键目标。今年上半年,深圳地铁集团建设和运营部门全力保障开通前的各项调试工作。
原计划两条线路的开通时间是今年年底,但是深圳地铁集团和两家央企通过调整工期、优化整合资源,最终提前两个月实现了通车目标。
大胆创新克服重重施工难题
7号、9号线工程在建设规模大、任务重、工期紧的情况下实现提前通车,工程质量却一直没有放松。
按照市轨道办的说法,要按照深圳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要求,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目标,建设一流品质轨道交通。
被称为科技线的7号线,工程建设亮点颇多,如相继建成深圳第一坡的安托山停车场边坡,一次建成有地下博物馆之称的万米矿山法隧道群,首次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和冷冻法施工工艺,以及地铁建设带动城市整体更新升级的典型案例华强北地下空间开发等。
然而,7号线的建设之路并不寻常。这条线车站密度大、换乘车站多、穿越城市繁华区,并且具有深基坑施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技术要求高、环境保护难度大等特点。为了推进工程建设,建设者们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走隧道是最基本的巡查方式,每条隧道我们都走过,有的隧道甚至走过好几遍。有些隧道采用矿山挖法,环境很差,且不说潮湿闷热,一旦隧道顶部的泥水流下来,满身满脸都是黑色,只有牙齿是白的,加上我们穿着带钢板的专用靴,非常重,从隧道里出来后,几乎腰都伸不直。那些整天在隧道内施工的建设者们更辛苦。深圳地铁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说。虽然很苦、很累,但看着地铁渐渐地密织成网,大家都很受鼓舞。
9号线难度也不少。大部分线路穿越老城区,所经区域道路狭窄,交通繁忙,沿街商铺众多,地上、地下环境复杂。全线6个区域68处下穿建筑群,7次下穿地铁和铁路既有线,4处下穿水体,5处下穿高架桥需进行立交桥桩基托换。此外,施工还面临叠线隧道,沿线重大风险源多,工程风险高。
开工伊始,中建南方公司就邀请专家为9号线的技术创新出谋划策,还投资三四千万元用于研发新的施工技术,以减少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坍塌、突泥、涌水和震动等突发事故。并在国内首次应用预埋滑槽技术,确保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同时提高机电安装工效,做到零噪音、零粉尘,同时还能保证运营阶段维修保养、更换设备的方便。
2015年初,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钧等100多位国内外隧道和桥梁专家考察9号线,认为预埋滑槽等技术非常先进,值得在国内地铁建设中推广应用。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