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召开第七届党代会第一次会议,区委书记贺海涛代表六届区委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坚定不移地抓改革、拓空间、促转型、惠民生,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三五规划顺利开启新征程。
在十三五主要目标中:罗湖将坚持协调发展,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精细化的城区治理;坚持开放发展,形成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坚持共享发展,构建普惠型的民生体系。道路总是城市与文明进化的表征,从丝绸之路到深南大道,中国文明的变迁便贮藏在内,又四散蔓延。伴随着地铁2、3、5号线的建成通车,7、9号线进入试运行;155公里绿道建设完成,罗湖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莲塘口岸、东部过境高速、鹍银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加快推进,罗湖通达性逐步改善,颜值整体再提升。
近年,罗湖依托着一半山水一半城的自然禀赋,正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建设更繁荣更幸福的新罗湖。2016年,当深圳迎来城市管理治理年,罗湖成为深圳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并成功赶上东进战略列车,区城管局提出优化环境和提升质量并举,在深圳率先启动十大微片区交通景观提升,打造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精品空间。
罗湖再造慢行系统城市美容进入新时期
立足百姓情怀,才能给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路上不让一个罗湖人掉队!贺海涛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目前罗湖城市更新在册项目达72个,估算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2016年计划新开工14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罗湖正站在新旧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主动求新求变:到十三五末,计划推动100个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力争城市更新完成投资250亿元,成为东部发展的桥头堡。伴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快速推进,未来交通、环境压力将成为罗湖阵痛。基于市民改善罗湖交通的强烈诉求,区委区政府一方面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建项目建设,解决交通结构性瓶颈问题,另一方面提出再造慢行系统,引导小汽车交通出行实现向慢行+公交方式转移。而此前,公交优先和再造慢行系统已被列为深圳市交通治堵最重要的两大改善策略。罗湖区城管局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和现场勘探工作,在充分征求辖区内各街道办的意见之下,果断开启《深圳市罗湖区十大微片区交通和景观提升工程》。当十大微片区美容进行时,罗湖表示:力争到十三五末,市容环境管理接近香港、新加坡水平。
14.3公里绵延幸福回家最后一公里
以汽车为中心的街道设计,导致街道越来越宽,行人通过街道反而成为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西方城市逐渐意识到街道应当以步行为中心,开始推崇在生活区中修筑街道。一位研究街道历史的规划学家曾提出:宽大应让位于私密,强求一致的行为应让于不规则和个性化。行走在1924年法国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大师勒柯布西耶,在激情之余,也不禁怅然若失:薄暮之初,香榭丽舍大道的交通愈加疯狂。烦嚣与日俱增,一走出家门,毫无过渡,即身临死亡地带:四周无数的汽车风驰电掣。回想20年前的学生时代,道路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在路上高歌,我们在路上阔论而马车则缓缓从身边驶过。
微片区交通和景观提升理念是罗湖首次提出的。去年聂新平区长去一个交通设计企业调研后,提出应把国际上的先进交通理念作为政府项目提出,以微片区的形式实施。随后罗湖向人大常委会提出意见,并专门邀请国际设计团队对拟确定的十大微片区逐一查看,确定实施的可能性,项目最终得到批准并正式落实。罗湖区城管局副局长张文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深圳,我们首开先河,在罗湖十个街道各选择一个微片区试点进行全面推广。在选定的十大微片区内,重点提升微片区主要次干路、支路交通及周边景观,改善慢行交通环境,完善自行车系统、人行道及街道门前空间整体改造、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等,解决轨道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共计14.3公里。
最后一公里指的是从地铁口到目的地的路段。记者在罗湖城管提供的《深圳市罗湖区十大微片区交通和景观综合提升工程》项目计划书中看到,深圳高峰时段交通运行状况图表显示罗湖的拥挤指数为5.1,依旧排在全市第一的位置。而高峰期除核心区站点外,一般站点客流量均较小,与地面道路交通严重拥堵形成鲜明对比。而在今年,轨道站点周边1公里范围将覆盖罗湖绝大部分建成区。据城管局调查,轨道最后一公里耗时长(平均合计超过18分钟),环境差是影响市民地铁出行的重要因素。通过微片区的改造提升,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和趣味性将明显增强。轨道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提升了,回家的路段美化了,罗湖人的幸福指数将再上新台阶。张文洪说。
营造安全绿色活力之城
在《深圳市罗湖区文化体育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征求意见稿)》中记者看到,十三五期间,罗湖将进一步开展文体类民生微实事和文体类重点民生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体设施,打造一批较高水平的公共文体服务平台,惠及辖区居民。罗湖区城管局局长杨水生说:开展十大微片区交通和景观提升工程旨在建设安全街道、绿色街道、活力街道。街道不仅仅是通行的路,更是公共空间,安全舒适的街道会使市民更愿意到街道上参与社区活动,营造活力之城。十大微片区交通和景观提升工程的规划目标就是要打造精致、精品、精彩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
关于景观提升会不会给机动车道路带来不便的疑问,张文洪表示:罗湖区目前贯彻的是慢行优先,安全友好的先进交通理念。我们也在做相关的尝试,希望市民在安全通行的情况下,机动车也能从容通行。例如学校门口,在安全桩和隔离护栏的基础上拓宽家长接送的人行道,把机动车道压窄,降低车速,在学校路段车速由40降低到20。我们正努力通过硬件的改善让机动车驾驶员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而备受关注的商业综合类的道路总长1.6公里,由传统道路改造为集交通、旅游、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购物街。张文洪说:例如笋岗高端商务中心区和东门时尚消费圈的微片区,在借鉴国际理念的基础上着重于交通标识的引导,令标识系统更加完善,并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增加休镕座椅,提升商业面积,让购物体验更加舒适,交通方面则限制社会车辆,鼓励公交出行,允许公交车来到东门。而在今年计划实施的黄贝岭碧波片区项目中,罗湖区城管在宽阔的绿化带里设置了隐藏式的草地雨水收集,利用地形的自然坡度,集中雨水,等到需要时进行及时灌溉,做到循环再生。
借鉴国际经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区
据了解,罗湖十大微片区交通和景观提升工程根据各片区、各道路功能定位,营造特色片区,注入活力,整体塑造。十大片区共分为三大类:交通干道类(含东湖、东晓街道太白路、东湖路沿线片区、清水河街道金湖路沿线片区)、社区生活类(含桂园街道桂园北片区、翠竹街道太安片区、南湖街道文锦片区、莲塘街道长岭路片区、黄贝街道碧波片区以及城市会客厅莲塘安宁街区)、商业综合类(含笋岗街道艺展中心片区、东门街道东门老街片区、城市门户展厅如东门购物大街和艺术长廊)。其中,碧波片区率先受益,内部道路交通改造由市交委东部交通局组织实施,现已基本完工。
城市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及其漫长的过程,对于那些世界名城来说,更是经过千百年雕琢和打磨。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罗湖十大微片区交通和景观提升工程借鉴了多个国外著名案例,如商业综合类借鉴了奥地利维也纳Mariahilfer-strasse街道,将传统商业道路改造为集交通、旅游、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镕购物街,其道路改造分为商业步行街与人车共享道路,并按「行人优先于机动车」的原则实施交通管制,优先保证行人的权利;交通干道类将借鉴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隆司戴尔街,利用树木和长凳对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进行隔离,实现人车分离,将部分沿街停车区域改造为公共区域,成为人们休息和放松的据点;而社区生活类将借鉴美国小石镇主街改造城市创意走廊,把传统道路改造为人车共享道路,利用城市景观系统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连接到一起,形成支持创新经济发展的步行系统,开放道路沿线公共空间,使其成为标志性聚集场所。
三年后将不只十个微片区景观提升工程
考虑到罗湖十大城市更新区范围内的不确定因素,微景观片区的选择先暂不考虑在更新区内。据城管局负责人介绍,罗湖十大微片区计划分3年实施:2016年实施黄贝街道碧波片区,东门街道东门老街片区,桂园街道桂园北片区;2017年实施东湖+东晓街道太白路、东湖路沿线片区,翠竹街道太安片区,南湖街道文锦片区;2018年实施清水河街道金湖路沿线片区,笋岗街道艺展中心片区,莲塘街道长岭路片区,整体项目投资为42287余万元。
此外,张文洪还向记者透露:在开展微片区景观提升工程的过程中,不属于十大微片区内的桂园街道提出罗湖书城路再规划一个微片区,可见市民微片区景观提升工程对期望值非常高。随着多个城市更新项目的陆续完成,我们会继续听取市民的建议和诉求,对更新区周围微片区项目进行跟进,预计3年内将会推出15到20个微片区景观提升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