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近期,有关机器换人是否引起失业潮的话题被广泛讨论。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6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期就业感受指数为37.1%,较上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未来就业预期指数为46.2%,亦较上季回升1.2个百分点,民间对中国就业形势持续向好的信心较强。专家指出,机器换人本质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用工模式变化,尽管其在短时期内可能增大局部摩擦性失业,但从长期看将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最终促进就业转型。
就业形势依然稳定
相比于机器换人的各种讨论,中国今年的就业形势已然十分明朗。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城镇新增就业113万人,18月份累计达到948万人,占全年就业目标的近95%,全年超额完成任务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同时,尽管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回升,但是基本稳定在5.1%左右,总体上就业形势依然稳定。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稍早前在分析就业形势时指出,近年来我国就业相对比较稳定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总体比较稳定,对劳动力基本需求并没有减少;二是近几年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增加;三是中国这几年年轻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在下降,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有所减轻;四是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创业创新等措施,有利于各级工商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主创业。
例如,18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将近30%,这对就业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十分重视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相关部门专门提供了1000亿元人民币的安置培训资金,帮助转岗工人能够通过培训重新找到就业岗位。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就业形势延续向好势头,一方面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就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密切相关。在目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吸纳就业难有起色,而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则成了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周民良说。
人与机器并不矛盾
那么,机器换人与就业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专家指出,机器换人的本质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用工模式变化,尽管这在短时期内可能增大某些行业和领域的摩擦性失业,但从长期看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稍早前撰写的《广东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报告》认为,随着机器换人的推广,未来或将出现结构性失业与技能型工人短缺并存的态势,也就是普通工人就业难,而技术工人用工荒,但并不会造成大面积失业。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工人也开始瞄准机器人操作、维护和编程等新兴岗位,主动适应市场需要。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界人士也表示,机器换人是企业在劳动供给紧张、技术水平进步及用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综合研判的选择,事实上很多时候机器换人可以把劳动者从危险、繁重、重复、低端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因此,大量使用机器与劳动力就业之间并不矛盾。
需要承认,随着科技进步与新业态的发展,机器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确实对原有传统劳动力形成了替代。这客观上既有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也与日益精准的生产要求有关。但更要看到,就业结构随着经济转型而调整是一个必然过程。周民良说,小型经济体产业结构单一,机器换人对就业冲击往往较大;而中国经济体量大,产业体系较为健全,就业机会种类较多、弹性强,所以机器换人不会造成中国就业市场的大幅波动。
此外,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并非所有行业和工序的用工都可以通过机器替换,所谓机器换人只是部分环节的替代,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设备的操作、维护也将派生出新的劳动力需求,这也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和劳动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