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王雪红:任何时候我都可以从头再来

法律法规网 dations
法律法规网  法律法规网 2011-09-14 17:24:33

  对此,一位熟悉王雪红的威盛前员工表示:“都说几个孩子中,王雪红最像王永庆。说到底就是她的魄力最大,关键时刻最敢于出手。”
  转机终于出现,2002 年宏达电股票挂牌上区,从此开始了牛股之路。同年,微软发布了Pocket PCPhone Edition 操作系统,不再是PDA 而是手机。2002年10 月,宏达电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五年之后,苹果才推出iPhone。
  不过,2007 年以前,全球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HTC,即使当时有许多智能型手机是宏达电设计与制造,但打的都是欧美运营商品牌——从英国电信、沃达丰、德意志电信到美国的Orange 等。
  2007 年, 宏达电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 “HTCTouch”,通过其Touch FLO 触摸屏技术用手指实现拖动操作。
  没有乔布斯的明星魅力,王雪红决定以扎实的产品出击,和全球电信运营商一起合作,这是HTC 能击败诺基亚的第一个关键。“宏达电为什么可以选对策略?就是因为务实。”台湾拓朴产业研究所所长杨胜帆指出。当年11 月,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 Nextel 与宏达电合作发售Touch 手机,两年合约价249.99 美元,媒体评价为这是“HTC 同苹果第一次正面交锋”。
  对于智能手机头号“公敌”苹果,HTC 在营销策略上并不直接与其冲突,而是借苹果对消费者进行智能手机的先期教育,寻找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零元手机”。零元手机并不是宏达电首创,但这一策略既帮助消费者认识了HTC,又有效帮助电信行业找到了高端用户。
  数年之后的今天,王雪红告诉记者:“HTC 在美国的智能手机区场占有的份额,大概跟Apple 差不多。”
  王永庆去世前不久,王雪红与父亲一起吃饭。“我还拿宏达电生产的手机给他,他拿着手机把玩。没想到,几天后他就不在了。”王雪红回忆,“这件事让我了解到,想做就做,不要迟疑。”
  学音乐出身的王雪红,富有想象力。谈及未来,她说:“我戴的太阳眼镜可能就是一个终端设备,当我走在路上时,看到一个画面就拍下来了;当我想听交响曲的时候,它就响起来了;当我想处理公司事情的时候,空气中呈现出屏幕,我在蓝天白云上处理邮件和文件。这不是很好吗?”
  “母亲说,要祝福那些接好班的人”
  王雪红出生在一个大家庭。父亲王永庆有三位太太,育有二子七女。
  王永庆的大房郭月兰没有生育;二房廖娇( 杨娇) 生下了二男三女,分别是王贵云、王雪龄、王文洋、王雪红,以及弟弟王文祥;三房李宝珠则为王家生下四位千金。
  “都说我最像父亲,”王雪红说:“但事实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母亲。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整整50 年。”
  王雪红创业路上的坎坷经历,并非常人所能承受。但王雪红觉得自己身上的那股韧劲来自于母亲。
  王雪红的母亲廖娇本姓杨,因从小过继给廖家而改姓廖,但晚年她又改回原姓。因嫁给王永庆,所以她叫自己王杨娇。
  因养父生病、家中无人种田,王杨娇十二岁就开始养家。年幼的她做过很多事情。从织布到卖鱼、挑木炭,再到亲戚家里去做月嫂。最后,还去了一个日本高官家打工、做饭、记账。当时,她很羡慕日本高官家的女儿们可以弹钢琴。那位日本太太告诉她:“你长相好,做事又很拼。有一天,你会有自己的钢琴,甚至过得更好。”
  母亲后来告诉王雪红,从那时起,她就知道教育的力量。日后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她都坚持让自己的孩子们读大学、弹钢琴、跳芭蕾。
  王杨娇十九岁那年,台湾很多人因为战乱得了疟疾,王杨娇家也不例外。“当时母亲倾尽全力照顾家人,最后也病倒了。母亲的姑妈让她去南部嘉义养病,在那里她遇见了父亲。”
  当时,王永庆在开米店。他拿了治疟疾的药给王杨娇和家人。并表示说,他很喜欢王杨娇,希望能娶她回家。王杨娇很感激他,就答应和他结婚。
  在母亲王杨娇眼里,父亲王永庆是一个顾家、孝顺、又聪明的人。“他的思想总是随着时代在变化。米店结束后,他做木材,又开砖场,直到塑料厂。”
  在做塑料厂之前,王永庆有一次载妻子回娘家。当时,他买了一辆大吉普车很风光。那时候,王杨娇感觉很幸福。
  王永庆当初做事情很拼命,二十多个员工中午都在家里用餐。王杨娇每天四点起来,一个人张罗三四桌菜。大女儿王贵云记得:“当时还没有冰箱,妈妈一天要跑三四趟菜区场。”那时候,“他(王永庆)拼,我也很拼。”王杨娇后来回忆。
  渐渐地,王永庆越来越成功,但也开始不归家了。王杨娇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过了几年,她就不得不面对丈夫要有第三房太太的可能。
  王杨娇经常流泪:“ 因为那时候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她也感觉自己在家里无法进步,但必须侍奉祖母、照顾亲戚和孩子。王杨娇却感觉自己在家里无法进步,必须侍奉祖母、照顾亲戚和孩子。“只能抽中午大家午睡的时间,学中文、学圣经、读英文”。
  有一天,王杨娇偷偷和王文洋、王雪龄去看了一场电影。那是一部黑白的战争片。“我真的很想像战士那样在战场,而不是在家里打仗。”母亲后来说。
  终于,等到王雪红去柏克莱大学读书时,1975 年,母亲王杨娇决定带着最小的孩子王文祥一起去美国,身上只带了3000 美元。
  刚到美国,王永庆并不知道妻子会留在美国,所以没有给多余的钱,倔强的王杨娇也不想开口找他要。“带着九岁的孩子,我必须安定下来,每天都哭。”晚年的母亲如此向王雪红讲述:“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会说第一句英文为止。”
  那时,王雪红还在念书。王杨娇就和贵云、雪龄商量,拿了雪龄和贵云的嫁妆三万美元,当首付款买了柏克莱的一套房子。屋子后街有一个牧师,他总和王雪红一起鼓励母亲王杨娇去读书。后来,王杨娇就每天走半小时,到柏克莱大学前的成人学校读英文。王杨娇50 岁开始学英文、60 岁开始学车。“当时交到很多知心朋友,也学会了自力更生”。
  最初几年,王永庆和很多亲戚朋友都来美国看望王杨娇。王永庆至少来过三四次,劝她回台湾。王杨娇内心也很挣扎,但最后还是决定留在美国。“在美国,我有进步的空间,在教会里可以体现我的价值。但在台湾,对于我来说太挤了,会成为别人的负担。”王杨娇后来告诉女儿王雪红。
  善良的母亲还很乐意为柏克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煮饭,“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说起妈妈,王雪红眼圈红了:“我创业和创新的精神,都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相关:

    热点 / Hot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