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厚植精神沃土 综合

法律法规网 伊文
法律法规网 优讯网  法律法规网 2016-12-16 08:45:4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达标率连续七年全省综合排名第一,实现七连冠;

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好人文化高潮迭起,长治好人层出不穷,成为享誉全国的城市文化名片;

在欣赏山水中体验文化,在文化熏陶中品味山水的文旅深度融合,使文化产业发展在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基础上再创佳绩

2016年,长治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省委书记骆惠宁在长治调研时把长治打造成山西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指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牢牢把握文化工作的政治方向和工作导向,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发扬革命精神,联系实际,主动作为,以与强的比,和勇的争,跟快的赛,向高的攀的争先意识和进取精神,奋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区、革命文化保护弘扬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区,开创了文化活力不断迸发,太行精神广泛弘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喜人局面。

一个服务体系做实先进文化创新发展区

长治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区的重要载体,切实加大建设投入,努力改善文化设施,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继评为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后,连续7年荣获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第一名。同时,还有1个乡镇文化站和2个县级文化局被中宣部公示为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区打下坚实基础。

设施标准化,体系全覆盖。长治市把健全文化网络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资金列入了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市财政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到2000万元。市、县两级每年对文化事业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3%,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44.54元,这两项主要指标均在全省排名第一。有力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两馆总面积由6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平方米。28个市县两馆中有7个一级馆、7个二级馆、7个三级馆、7个达到三级馆以上水准,达标率居全省第一。同时,涌现出4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占到全省的21%;3个山西省文化强县,占到全省的16%;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占到全省的15%。全市132个乡镇全部建成了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设备配置、活动开展、综合管理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全市3454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村文体活动室,配备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图书、书柜和文化活动设施,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21个村被命名为山西省文化示范村和山西省首批文化特色村。

运行数字化,共享村村通。长治市把数字文化服务载体建设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大力实施数字文化服务工程,有效增强和提升了公共文化体系的服务能力。一是按照市分中心、县支中心、乡村服务点的模式,狠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延伸工作,建立市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3个,街道社区基层服务点11个,乡村基层服务点781个,实现了文化共享工程村村通目标。二是适应信息化发展新形势,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快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体系,探索建立电子农家书屋、智能流动图书馆等新型基层文化服务网点,实现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全覆盖。同时按照总分馆制的模式,市图书馆与13个县(市、区)分馆全部联网运行,实现了一证通用、通借通还,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信息有效共享。三是积极推进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全市28个两馆中,2个博物馆和13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对15处纪念馆、收藏馆、文博场所等重点文化设施、企业自办文化设施以及其他国有、民营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协调整合、免费开放。目前正在逐步将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覆盖到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和街道,着力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

服务均等化,创作重精品。长治市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通过多种方式,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一是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一村一活动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周末大剧院、城市公益电影免费放映、戏剧展演月、大院文化、饭场文化、星期天文化,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年年有评比的良好氛围。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宗旨,开办上党文化大讲堂,广邀各方知名学者讲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市民大学堂道德大讲堂创业故事汇等为载体,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各类专题讲座。据统计,全市每年组织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600场,受众人数达到100万人次,形成小舞台演绎大精彩、小节目烘托大氛围的喜人局面。二是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启动了旨在解决人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文化低保工程,确保全市贫困村30万贫困人口每年最少能看一场戏、看6场电影、读1本书。开展文艺轻骑小分队下乡活动,每年演出300多场次,深受基层群众欢迎。三是开展精品文艺创作。长治市集中力量精心塑造文化品牌,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曲艺名城。众多作品荣获国家和省级大奖。在第十四届杏花奖评比演出活动中,共获杏花大奖、杏花优秀新剧目奖、杏花新剧目奖、二度杏花表演奖、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声乐等38项大奖。杏花奖获奖数量连续四届蝉联全省第一。有效提高了文化的整体影响力和凝聚力。

实施人才工程,培养领军人物。坚持专业与业余互动、引进与培育并重,着力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彻底解决乡村文化站(室)人员编制问题。为全市132个乡镇都配备了3名以上文化站专职辅导员,全部享受全额事业待遇。为全市3454个村各配备了一名文化管理员,每人每月都能享受50200元不等的财政补助。二是加强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工作。每年举办两期乡镇综合文化站辅导员培训班。在山西省两届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员技能大赛中,长治市均获第一。三是坚持专业与业余互动、引进与培育共举、管理与创新并重,配齐配强基层文化管理人员,推出一批优秀文化领军人物、地方文化代表人物、文化产业经纪人、文化遗产传承人。

七大传播平台打造革命文化保护弘扬区

11月3日上午,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长治市老干部宣讲团荣获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成为全省唯一的获奖集体。

宣讲政策理论,弘扬革命精神,是长治市打造革命文化保护弘扬区的平台之一。一年来,仅老干部宣讲团就下农村、进学校、到社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理论宣讲60余次。

长治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座城市,全市有600多处革命纪念地,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在长治境内驻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军民浴血奋战,铸就了挺起民族脊梁的太行精神。围绕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治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联系实际总结推出七大传播平台,着力打造革命文化保护弘扬区,让红色文化如春风化雨,润泽上党,使红色基因像种子落地,扎根长治。

一是学习宣讲平台。把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纳入全市经常性培训宣讲计划,纳入上党文化大讲堂等群众性文化平台讲座内容,精心组织编写了宣讲报告、专门研究文章和系列通俗读物。一年来,已举办各级各类红色文化讲座、宣讲报告会1000余场(次),参加干部群众达8万多人(次)。同时,还编印了相关书刊读物20多种,2万余本。二是新闻传播平台。全市报刊、电视、电台等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都在推出了红色文化专题专栏进行深入持久宣传。三是公益广告平台。在主流媒体和公共场所、交通要道、建筑围档、电子显示屏、交通运输工具等多种载体,广泛宣传塑造红色文化,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四是红色旅游平台。市里安排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革命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的维修改造,加大对境内23处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力度,实施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抗战史陈列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丰富陈列内容,创新展览形式。积极发挥八路军总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顺西沟展览馆、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等传统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和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景点。五是文艺创作平台。以八路军文化、太行精神,以及申纪兰、段爱平、申飞飞等英雄模范人物为内容,创作了一大批戏剧、歌舞、故事等文艺作品。并通过文化下乡、文化低保等文化惠民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欣赏文化娱乐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教育。六是文明创建和长治好人评选平台。2011年夺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到2015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长治市成为全省唯一、全国45个地级全国文明城市之一,文明城市创建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在加强文明创建的同时,广泛开展道德楷模、长治好人评选活动,组织长治好人巡回演讲,不断加大长治好人的宣传力度,形成了浓厚的好人文化和好人精神,使红色文化不断延伸和创新。目前,全市有1位全国道德模范,1位感动中国人物,8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有35位中国好人,25位省级道德模范,还有上万名长治好人。长治好人成为闻名全国的城市文化名片。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平台。通过推动红色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促进课堂,开展评选活动,引导教育青少年接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获得全国先进城市称号之后,又在全省领先。

七大传播平台的打造,使长治市革命文化保护区工作快速推进,红色文化成为凝聚全市广大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共同基础和丰富内容,也大大拓展了长治市的文化市场和文化品牌。近年来,全市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仅武乡八路军文化园、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大型实景剧《太行山》等红色旅游景点的年接待游客就在300万人(次)。

四项重点工作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区

长治市坐山水之胜,拥文化之富,有着红色旅游、峡谷山水、古建文化、神话故事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堪称太行经典。中华典籍中记载的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等传说均发端于此,众多遗址、遗迹至今犹存,被誉为中国神话故乡。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833处。其中,宋元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89座,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馆藏文物15万余件,珍贵文物达4800余件。有潞安大鼓、上党八音会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4个,有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之称。长治是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地处北纬3637度黄金人居带,森林覆盖率30.9%,高于全国平均值10个百分点,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水资源储量达19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的相对富水区。年均气温9.7℃,素称无扇之城。境内有太行山大峡谷、通天峡、天脊山、灵空山、太行水乡等众多以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区。还有众多的古村落像串串珍珠散落在这方美丽迷人的奇山秀水间。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长治市积极坚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美丽乡村塑魂四项重点工作,强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区建设。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长治市制定出台了《长治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实施办法》《关于组建三大文化企业集团的实施意见》《长治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积极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按照在欣赏山水中体验文化,在文化熏陶中品味山水的文旅深度融合思路,市财政专门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并以每年30%的增幅逐年增加。目前,以武乡八路军文化园、襄垣仙堂山文化旅游景区、壶关大峡谷景区引领的文化旅游产业正成为长治市文化旅游业的代表,以长治县大雄山文化旅游度假区、黎城黄崖洞兵工文化园等也正全面推进。已建和在建的文化产业园区有近20家工程概算总投资为200多亿元。其中,武乡县推出的《太行山》大型实景演出、八路军文化园和游击战纪念园项目投资共4亿多元。襄垣县仙堂山文化景区预计总投资约22.23亿元。黎城黄崖洞兵工文化园总投资5.6128亿元,将打造山西省太行山区山水游特大型旅游景区。投资35亿元的黎城黎侯古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进展顺利。今年1-10月,长治市旅游人数达到3380.02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74%;旅游总收入达到313.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74%。同时,还积极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和草根文化品牌。高度重视元旦、春节、元宵、五一、端午、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不断挖掘、传承和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创办了长治中华祈福文化旅游节、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壶关国际攀岩节、沁源灵空山避暑节、平顺全国新闻记者漂流邀请赛、武乡八路军文化艺术节等一批节庆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广场消夏文化活动、社区文化艺术节、新秧歌大赛等草根文化活动,在全市培育了一批群众自编、自创、自乐的文化品牌。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由产品创意、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及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015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近3000家,从业人员总数约3万人,占长治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8.17%。有许多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澳瑞特产品先后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走向世界的100家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200多项荣誉,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山西标识。交互式白板电视产品不但填补了省内空白。以上党堆锦、长治刺绣、长子铜乐器等地方民间工艺产品迅速壮大,全市文化产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文物保护工作上,长治市出台了《长治市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维修、保护性利用以及博物馆、文物收藏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陈列布展等工作列入当地建设项目计划,努力保障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完好和安全。一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适当增加,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经费保障。近年来,全市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南部工程,总投资3.9亿元。同时市里还开展古建筑抢险和修缮工程300多个,投入达2亿余元。使一大批古建筑得到了有效抢救保护。特别是市区总投资达4000多万元的四大古建筑城隍庙、观音堂、六府塔、上党门四项保护修复工程主体已全部完工,以全新的面貌重现历史风韵。二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把文物保护工作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列入领导干部考核范围。严格实行文物保护追究问责制。三是先后开展早期古建筑重点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点古建筑核查等工作,摸清了古建筑的家底,及时将符合价值标准的历史文化遗存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保护。同时,以长治博物馆为龙头,以沁县南涅水石刻馆等县域特色博物馆为主体,以社会办博物馆、展览馆等为补充,努力构建全市博物馆网络新体系,着力提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护水平。全市7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配备了文物保护员127名和义务文物保护员500余人,600余处文物建筑实现专人看护。

11月25日至27日,长治市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集中展示了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武乡开花调、西火秧歌、上党乐户、上党八音会等众多节目和布艺黎侯虎、长治堆锦、铜乐器、剪纸等22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项目。这是长治市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工程,加强传统戏曲、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保护开发的重要举措的成效之一。长治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门设立了非遗机构,预算了非遗保存、保护资金,积极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建立健全各级名录体系,大力建设非遗场所,积极开展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命名、传承基地认定等活动,支持传承人收徒传艺和参与教学、交流,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提高了全社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自觉意识。截至目前,长治市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19项、79项和239项,国家、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10名、64名和224名,省级、市级非遗生产保护基地2个和22个,省级非遗博物馆1个、省级非遗项目传习所和大师工作室各1个。

长治市把为美丽乡村塑魂作为传承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全市农村厚植精神文明建设根基,宣传教育强素质,成风化人育民风,繁荣文化惠民生,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目标,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感。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认同。依托遍布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用基层宣讲、文艺演出、编写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三大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农民群众共筑共圆中国梦、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二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农村实际,深入持久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精心设计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唱响价值引领。三是以德孝文化传家风,村民自治润民风。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弘扬、五好五家特色创建、百名孝星评选表彰等活动,扎实推动德孝文化进农村,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文化墙、善行义举四德榜、二十四孝主题公园成为文明村镇靓丽风景。涌现出市级最美家庭2000多户、省级以上最美家庭14个、全省首届十大最美孝心少年两人。普遍建立一约四会等行为规范和群众自治组织,村规民约上墙,乡风民风变样。四是以优秀特色文化厚植美丽乡村建设沃土。以乡愁记忆凝聚人心,用思乡情怀感动人心,让绿水青山留住人心。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16个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位居全省第2位。大力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52个乡镇列入省级试点,全省工作推进会在长治市召开。着力打造具有田园风光、山水特色、文化气息的美丽乡村,涌现出一批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农家乐、乡村游、民宿文化产业成为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为建设美丽长治、魅力上党奠定坚实基础。

热点 / Hot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