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挣学分
2016年12月13日,四川成都,随着课间铃声一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们便来到了学校农场边,这次他们的课程不是测量而是种田。在农场的学生们排队领取农具。
锄头、镰刀一尽有,锄地、割草、种菜苗、浇水,这样的场景在农村常见,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该校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
据悉,四川大学锦城学院06年设立农场总公司,对占地近20亩的农场进行管理,公司性质为学生模拟公司,600位学生在公司任职。该校每年参加劳动课程的学生少则六千人多则上万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06年起,便开设了这门特殊的种田课程。要求每位在校生必须在农场里修满40个学时、总计两个学分的劳动课,才能毕业。
有学生夜里拿电筒种菜
记者13日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获悉,该校开设了2学分共计64学时的种田劳动必修课,要求学生须到学校农田耕地种菜。
由于前段时间雨天较多,大大压缩了今年秋耕播种的时间,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同学们天天都忙碌到晚上,有时光线昏暗,同学们便使用手电筒和手机进行照明,成为农场夜间的一道风景线。
学生农场总公司总经理邓忠君告诉记者:学校将农场劳动课设为必修课,共两个学分六十四个学时,大学四年必须修满,否则将拿不到毕业证。
学生耕种的不仅是辛劳更是希望,学习的不只是种菜更是勤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兼三连三创办公室主任李峤指着农场所介绍,锦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做人第一,能力至上,特色农场教育培养锦城学子更具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品性。
种田成必修课很有必要
近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开设种田劳动必修课,学生白天没干完活夜晚继续的新闻引起热议。
时下,不少大学生平时很少参加劳动,一些学生甚至五谷不分,轻视体力劳动。一方面,这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教育过分重视智育,忽视劳动教育有关。
大学生学种田是要受一点磨的:有时为了赶季节,少不了夜耕,也少不了冒风雨劳作;有时看到自己的作物被病虫害所害,收获无几,劳动心血化为泡影,其内心的煎熬倒也是一种对个人意志的打磨。另外,种田劳动的成果也不能速成,需要长期精耕细作,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毅力和耐力的锻炼呢?大学生在种田劳动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也能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并学会珍惜,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种田的磨功收获教育好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无论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大学生成长成熟的规律来看,让大学生学种田或是其它任何形式的劳动,使其在各种实践中打磨,把学会吃苦当成一门必修课,很有必要。(中国教育报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公务员)
种田有必要成为必修课吗?
打着手电夜耕的学生,为了学分也是拼了。即便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或许都已少有夜耕的现象,那么,这些大学生又何必如此争分夺秒?想必是因对农活不熟悉,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领悟,而日间的课程又不能落下,为了完成攸关学分的必修课,不拼也是不行了。
学生们如此拼,一边是叫好的声音,为当今大学生加强锻炼和劳动体验而叫好。通过劳作实践,一可让学生们体验劳作艰辛,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正确劳动观,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脾气,并对劳动两字产生敬畏之情。其二,劳动锻炼也可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益处多多,勿庸赘述。
虽说种田课上的汗水让学生成长,但将其作为必修课,却有且行且思的必要。正如网友留言如果这个学校是农技高校或者有农业专业,确实应该。如果没有,任何打着培养学生素质旗号的决定,都是耍流氓。为此,笔者也特意搜索了这个学院的专业,并没有农业专科。那么,让大学生们花64学时去掌握与专业无关的种田本领,真有必要吗?
要知道,64学时不是一个小数字。以每次种田课2学时计,相当于每学期得有32次种田课,以每学期4个月学程计,那么,每个月得有8次种田课,也就是学生们每周得下田干农活2次。如网友之言:多掌握一门技能是好的,可是学会了你让那些没地的怎么办?这些学生在未来以干农活为生者或寥寥无几,那么真有必要让他们将种田课学得如此专业,学得如此拼吗?
让学生体验一把农活,只需几个学时足矣;锻炼学生身体,也可通过体育项目来实现。如此,不顾学生兴趣爱好、不管种田已脱离学生所学专业的现状,还弄得学生如此之拼,就会有借锻炼学生意志之名,获取农田收益的嫌疑。还有令人追问的:学生们辛辛苦苦种出的菜,学校会做何处理?若有人从中牟利,学生之拼岂不是成就了创收之私?
近年来,高校创新式的教育课频出。炒菜课、恋爱课的开办,也为大学校园增添了一笔斑斓色彩。所不同的是,这些课仍停留在选修阶段。而选修与必修之别,恰能体现高校对学生选择权的真知灼见。笔者以为,这与专业无关的种田课,若能摘除必修的帽子,或能更接地气,少一份功利,多一些点赞。(广西新闻网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