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12月11日,当中国历经多年谈判终于拿到世贸组织WTO入场券时,几乎没人知道这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15年后,这个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晰:中国入世15年,是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15年,也是全球各经济体合作共赢的15年;15年的岁月如刀,重塑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也深刻改变了世界。
这样一个答案经由数据而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年来,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据官方数据,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4.59万亿元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恰如美国外交关系学会资深研究员爱德华奥尔登所指,作为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给全球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变,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此外中国对外投资也渐趋活跃,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创造了就业和发展机遇。
当上述答案今日成为共识的时候,回想入世之初的焦虑和忐忑,真让人感慨系之。
作为世贸组织中的插班生,当年突然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这种焦虑和忐忑自是人之常情。其实不仅是国内舆论担心WTO会不会成为束缚中国手脚的绳索,就是身为优等生的发达国家,也对中国入世后能否遵守WTO的规范和能否如期兑现承诺表示怀疑。毕竟对古老的东方大国而言,通过入世而迈进全球化大潮,几乎就是一个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
事实证明,15年的磨炼,中国已成为国际舆论中公认的全球化的最大赢家。插班生的华丽转身,究竟透露了什么样的秘密?
过去15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法治,而社会进步也体现在法治,曾经参与中国入世谈判的商务部条法司原司长、清华大学教授杨国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纪念入世15周年,是在纪念法治的胜利和成效。这个结论也许非常重要,因为它事关中国未来的道路。
诚哉斯言!法治正是WTO的基本精神。入世后的中国认真履行了上千页的入世承诺,降低关税和开放市场,审查了成千上万的法律法规,修改了不符合WTO规则的条款,增加了WTO规则所要求的内容,在严格执行WTO裁决的同时也逐渐学会使用WTO规则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堪称模范守法者。而随着国际贸易中法治精神的日益深入人心,规则至上、契约神圣等理念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就此而言,入世实为过去15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两者的相得益彰,使中国入世的15年实际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社会进步最大的15年。
插班生成长为优等生,当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步伐势必更加积极主动。中国这一角色的变化也许会让其他一些经济体产生不适感。美欧日等少数世贸组织成员拒不履行议定书应有义务,企图继续在对华反倾销中使用替代国的做法正是这种不适感的外在表现。而因为国内问题的爆发和民粹情绪的增长,一些国家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更让人担心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等曾经被奉为铁律的理念会不会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动摇。
面对这种逆全球化的动向,中国有自己的判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曾培炎在论坛演讲中指出,从总体上看,目前出现的反全球化思潮不过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和回调,全球化本身不至于就此停止或逆转,发展潮流依然会继续。
秉持此种判断,中国未来的走向应该是清楚的,一是进一步练好内功,把国企改革、民营企业准入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要素价格扭曲的改革等引向深入,二是参与制订新的全球经济规则,帮助WTO恢复活力,捍卫自由贸易。这样的角色应当为世界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