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领导干部要扛起脱贫攻坚第一责任
十三五期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是必须坚决完成的硬任务。当下,我省脱贫攻坚战态势良好,路线图绘好了,时间表确定了,任务书制定了,最为关键的就是把蓝图和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重点省份,这几年我省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尚有232万贫困人口,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成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策。在全省脱贫攻坚干部帮扶电视电话会议上,骆惠宁书记明确要求:必须抓牢脱贫攻坚的四个关键持续精准发力。
抓牢四个关键持续精准发力,就是要把教育卫生民政三项兜底政策落细落实,不漏一户、不少一策。我省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普遍偏低。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到位,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够通过精准帮扶,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剩下的一些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无资产资本、生产生活需要帮助的深度贫困群众,靠自身力量很难脱贫,对这些贫困群众而言,必须通过社会保障来兜底,这是全面小康能否全面的关键。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形成聚焦问题发力、补齐工作短板的良好工作态势。要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一项一项盘点,对影响政策落地的矛盾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同时,要以社会保障政策的精准落实,助推各类强农惠农普惠政策和扶贫特惠政策的到村到户到人,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增强贫困群众对精准帮扶工作的满意度。
抓牢四个关键持续精准发力,就是要把产业扶贫这个根本支撑做实做强,为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增收机会。多年的实践证明,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近年来,我省围绕产业扶贫下了不少功夫,做了很多文章。目前多数贫困县的产业雏形基本做出来了,一些贫困群众已经受惠。但是产业层次低、规模小而散、深加工较少,还没有真正衍生出产业扶贫的磁场效应。到2020年,全省有115万贫困人口要通过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脱贫增收,可谓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要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就必须在精准上下功夫。一是产业精准。要立足特色资源,对接市场潮流,嫁接互联网络,这样才更有利于顺势而上,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兴产业富万家;二是受益精准。要充分体现并突出产业+扶贫的内涵,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更多享受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尤需指出的是,产业发展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产,而要拉长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抓牢四个关键持续精准发力,就是要把易地搬迁这一超常规举措抓紧抓好,实现搬迁人口有房有业有收入。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在我省实践多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放眼全国比较还有不小差距。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完成56万人的搬迁任务。从当下来看,工作中暴露出领导重视不够、基础工作不实、手续办理不快、后续产业不强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要确保易地搬迁首战告捷,各级党委、政府要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强化主体责任,把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要强化目标导向,严格考核督导,切实在提高精准识别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工程竣工率、居民入住率、群众满意率上下功夫。易地搬迁是一篇大文章,必须通盘考虑、长远打算。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与旧村开发和村庄撤并、与社会保障有机结合起来,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要管好用好扶贫搬迁资金,加强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搬迁成效的监督考核,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抓牢四个关键持续精准发力,就是要把组织创新这一重要载体提上日程,使贫困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联结起来,增加收入、增强发展能力。长久以来,贫困地区群众之所以难以走出贫困陷阱,根本原因在于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单一,种植收入和务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导,而资产性收入却极少,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要积极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贫,切实增加贫困人口的资产性收入。从全国来看,已有不少省份开展实践探索。就我省来说,目前已经制定指导意见,正式启动试点。作为一种创新的扶贫开发方式,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资产收益扶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深入分析研究,积极组织实施。在推进中,重点要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以财政资金、集体资产等折股量化股份合作为抓手,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加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林业合作社,建立贫困人口参与股权分红的资产收益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和资产经营主体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实现资产性收益脱贫。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牢牢抓住四个关键,把职责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以更大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持续精准发力,确保中央和省委的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山西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