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庄村位于太原娄烦天池店乡最西部,全村占地面积5.8平方公里,有3500余亩土地,310户960口人。受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等自然条件影响,村里没有形成稳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截至2015年,全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户288人,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贫困发生率达到了30%。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建立教育扶贫基金等措施,今年全村贫困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将达到4800多元。
热点
先让娃儿上得起学,成立教育基金扶贫
段健彪是太原市财政局派驻娄烦县天池店乡陈家庄的第一书记。刚到村里的时候,大家都不冷不热的。大部分人的态度是,村里来了个陌生人,谁知道几天就走了,能为村里办啥事?
段健彪为了和村民混熟,他有自己的法子。他先进入村里的微信群,再把村干部拉进来,在群里说说工作,拉拉家常,和村民们交流交流感情。晚上,他看到小卖部人多,大家在一起聊天,渐渐地就和大家熟络起来了,村民们就会向他讲些真心话,反映一些实际情况,村里的很多事,段健彪就是从这里了解到的。
一开始是路灯的事。省道从陈家庄村边上穿过,但是全村一到晚上就黑乎乎一片、死气沉沉。段健彪及时向太原市财政局领导反映,得到了单位的大力支持,争取了项目资金,并请太原市路灯设计院的专家进行了实地论证和设计。很快,项目资金通过审核,落地、施工,没多久村里村外的主要路段都有了路灯,从此村里改变了原来晚上黑漆漆的面貌,村民走路方便了,心里也敞亮了不少。
但是,村子的未来在哪里?住在空院子里的段健彪被虫子咬得睡不着,就披衣到院子里琢磨这个事。有一天,几个村民敲门进了他住的地方,说的是孩子报志愿、选专业的事,他们想听听从城里来的干部的建议。这之后,段健彪越来越感觉到村子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而从调查结果来看,一个贫困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4%,高中毕业的占5%,小学到初中文化的有88%,没上过学的只有3%。可是,因为上学和缺少技术,又导致了58%的人贫困。
段健彪从这个矛盾中看到了改变贫困面貌的主要抓手是加大教育投入的扶持力度。之后,通过太原市财政局党组号召全体机关党员、干部发起向陈家庄自愿捐款的倡议,共筹集捐款67570元。经村两委研究,决定用捐款设立教育扶贫基金。截至目前,已经补贴42名中专以上的在校学生,发放扶贫资金44200元。崔文魁一家就是因学致贫的,现在通过教育扶贫基金,孩子上学拿到了补助,他也通过技能培训,获得了务工技能。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在陈家庄,对小孩学习抓得紧是全村的传统。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或读高中继续升造,或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一技之长,而读大学的比例占到了1/3以上。从大学生到研究生,陈家庄走出了不少人才。2016年,村里有一个孩子考取了上海的研究生,但是因为学费问题犯愁。村里得知情况后,从教育基金中拿出3000元作为奖励。
执行养驴计划,村里有了集体经济
8天8夜,段健彪跑了8000公里。这一趟,是为驴而行的。
陈家庄尽管挨着省道、交通便利,但是受自然条件影响,多少年都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没有产业,怎么能富裕?尽快找到项目,是目前陈家庄最迫切的事。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子,能做什么呢?
陈家庄是一个小山村,有种植、养殖传统。受到自然条件制约,种植设施蔬菜,林果苗木,优势并不明显。于是,思路往养殖上转。结合市场和农户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村里一致认为养牛成本太高,养羊的市场行情不好,猪适合规模化养殖,而近年来兴起的驴养殖却是不错的选择。村里养过驴的农户,也认为养驴可行,村民王文俊说:驴疾病比较少,饲养成本低,周期长一点,但是市场行情好,不愁卖。
初步确定养驴的项目后,段健彪和乡长马文杰,还有村干部开始在全国养驴省份跑市场。下陕西,上辽宁、内蒙古,又到山东,为的就是摸透市场。在陕西渭南,他们见到了养驴的大学生村官,了解到他们的做法是从全国各地贩驴,然后深加工,可使产业利润最大化。在辽宁和山东的驴交易市场,他们基本掌握了市场情况,并得知内蒙古的疙瘩驴是长不大的,而山西广灵驴体格大、体重高,最适合肉驴养殖。
考察回来后,村里开了村民大会,议题是ppp筹资,谁来养驴。会议一致通过:由村党支部书记建养殖厂,与村集体合作养驴。该项目得到了县、乡主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同时,村集体与养殖厂签订合同,每年上交村集体35万元,30%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70%用于贫困户分红收益。说干就干,厂址在山脚下,企业先筹集资金220万元建厂,然后村集体引进项目资金175万元买驴。第一批38头驴,是从古交赶回来的。现在,厂里已经发展到了167头驴,按照品种分置在不同的圈舍,规整有序。而厂里最醒目的是悬挂在驴舍上方标语形成一个主业、带富一方农户;发展一片基地、扶持一个龙头。
养驴不仅在养殖厂,农户也可以在自己家养。合作方式是,企业提供幼驴给贫困户,长成后按每公斤40元价格回收,掉了膘也按每公斤40元扣除。郝俊峰牵了一头驴回家,他看上的是不用投资,捎带挣钱。同时,村里还有42户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饲草种植协议,合作社以每公斤0.2元的价格收购。比起过去种玉米,每亩可以增收四五百元。
改造核桃建起光伏,壮大产业凝心聚力
在陈家庄转一圈,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着核桃树。陈家庄村核桃树种植已经有八九个年头了,引进的树苗属于优良品种,土质也适合其生长,可挂果率就是很低。漫山遍野的山核桃树就疯长成了山草,没人管。
针对这一问题,段健彪怎么想都觉得,这长了八九年的核桃树,是财富,关键怎么能长出核桃、长高产核桃。回到太原,段健彪把这个情况汇报给单位领导,并联系了农科院。结果,专家一到地头就发现是石生苗问题。原来,山里冬天温度低,农民不懂管护,核桃树的主干被冻坏了。第二年开春,主干根部新长出分支,就成了现在的石生苗,不结核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嫁接和剪枝。
从2014年开始,专家带着农民,一个坡一个坡嫁接、修剪。现在,2000多亩核桃树已经基本嫁接完,挂果率超过了80%,产量达到了2万公斤。按照村民的意愿,扶贫单位连续2年投资10万元,购买核桃树苗,扩大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