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舰闯南海很跋扈?更多只是老大帝国的无奈 综合

法律法规网 伊文
法律法规网 优讯网  法律法规网 2016-10-26 19:35:10

美军舰闯南海很跋扈?更多只是老大帝国的无奈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海军10月21日在南海海域再次实施了航行自由行动,其间进入中国西沙中建岛和永兴岛附近海域。这是自一年前美军恢复在南海抵近航行后的第四次相关行动,也是5个月来的第一次。针对这次行动,中国国防部21日深夜发表声明说,中国海军对美国闯入舰只进行了警告驱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答记者问中也表示,对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领海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各执一词

有意思的是,根据美国国防部对美国媒体证实的内容,美国军舰并没有进入西沙相关岛礁12海里以内。也就是说,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说,美军认为自己没有进入中国的领海范围。与此相对的是,今年1月时,美国导弹驱逐舰在同一海域执行相同行动时,曾进入中建岛12海里以内。美国媒体的报道还由此称,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和防务专家批评军方没有在南海实施更多、更直接的航行自由行动。

美军舰到底有没有进入12海里以内?目前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各执一词。不过,假设美军方的说法是真的,它为什么要过门而不入?是考虑到中美关系的大局,不愿过分刺激中国?还是今年以来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正在加强,使得美军更加谨慎?不管哪个,恐怕结论都是,美国在南海更顾忌中国了。

目的明确

另一方面,美国海军这次闯入西沙,目的倒是很清楚。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前脚刚从中国离开,美国军舰后脚就急吼吼赶了过来,如果说不是为了亡羊补牢,来秀个肌肉,鬼都不信。美国派几艘军舰来中国西沙转一转,就是要行胜于言地表示,即使没了菲律宾的冲锋,美国仍然是西太平洋最重要的力量,南海周边的国家绝不可向菲律宾有样学样,背弃美国老大而到中国去拜码头。就在闯岛事件几乎同时,美国助理国务卿拉塞尔跟着杜特尔特前后脚赶到了菲律宾,要求杜特尔特解释,他在中国说的要和美国分手有何深意,焦虑感溢于言表。

那么,美国能达到目的么?恐怕很难。从美国自身来说,目前是大选季,特朗普和希拉里在国内吵得不可开交,背后是两人分别代表的大众与精英的两极化、社会认同的分裂等最牵动美国人心的问题,相比之下,奥巴马政府已经被边缘化了,其行动能力也受到限制,难以搞出太大动静。在国际上,打击中东的恐怖主义,避免产生对美国本土的外溢效应,大概是美国人民最关注的;与中国的经济竞争当然也是大选的热门话题总之,派出军舰支持所谓的航行自由、与中国争夺南海,恐怕不是美国人民的优先项。

从地区国家来说,也不支持这种对抗的图景。菲律宾在杜特尔特的领导下,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甘为美国充当马前卒的国家了。越南?不错,不久前美国高官访越的时候,越南国防部副部长是说了一些欢迎美国在亚太发挥作用的话,可越南也在22日接待了首次访问金兰湾的中国军舰,这在不久前还是难以想象的。《日本经济新闻》评论,由于菲律宾的转向,越南正在从南海问题上的反对派开始转向寻求外交平衡。至于在南海仲裁前后紧跟美国的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美国盟国,近期国内也开始出现了反思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声音。

如今,对美国忠贞不渝的大概只有日本了,这是中日在东亚竞争的结构性矛盾决定的。在目前的南海问题上,美日是有分工的,美国能投入亚太的经济资源不足,依靠其天下第一的军事实力,充当的是打手角色,而日本主要是提供经济诱惑的金主。杜特尔特目前就接到了安倍政府50亿日元贷款的要约,不过,杜特尔特也说了,中国准备向他提供160亿美元的援助。50亿日元对160亿美元,解码哥不得不说,这差距有点大。

认清趋势

必须承认,目前美国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美日相加的综合国力也远超过中国,不过,在亚太地区,中国经济力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变化也是实实在在的,亚太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最大经贸伙伴已经是中国,双方此消彼长的长期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不可能无视这一点。不要对抗趋势,恐怕是历史给人们的最重要一课。

在南海仲裁之前,美国一度呼风唤雨、甚是风光,都不必自己动手,自有菲律宾这样的国家为自己冲锋陷阵,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这些盟国也在旁边摇旗呐喊。可风水轮流转,今天的美国回头一看,身后的小伙伴已经不多,必须要自己再次赤膊上阵了。我们从中能学到的大概就是,拉联盟、扯阵线是没用的,终究还是要埋头苦干、发展自己的经济,才会远邦自来。面对外界挑衅,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没有过时。

美国军舰来了,一些人看到的是世界霸主的飞扬与跋扈,解码哥看到的却是老大帝国的无奈与忧伤,大概就是这样。

热点 / Hot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