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然博物馆中的恐龙,都是朱松林修复的。
朱松林和一只修复好的恐龙头骨。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6500万年前的庞然大物是怎样从化石变成栩栩如生的恐龙?答案是需要恐龙修复师的一双妙手。
朱松林是重庆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主任、研究员,也是全国著名的恐龙修复专家。作为恐龙美容师的他,把恐龙化石从地下挖出,用最细只有0.2毫米的工具对化石进行精雕细琢。短则1年,长则3年,方能修复一条恐龙。40年间,先后有200条恐龙在他雕琢下生还。就连国外的恐龙在出土和修复过程中遇到难题,也会请他前去指导。
我就是一个工匠。朱松林说。
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朱松林的恐龙修复车间内,刺鼻的粉尘、化学气体在空气中氤氲,切割机、电钻声不绝于耳。有时为了修复恐龙,朱松林一天要十多个小时把自己封闭在此。为了提神,40年来他不停地抽烟,有时一天要抽3包。
入行
恐龙完整头骨最珍贵
朱松林的父亲上世纪50年代曾当过重庆博物馆的馆长。用朱松林的话说,当其他小朋友还在玩泥巴时,他就已经开始玩恐龙。
1971年,作为知青返城的朱松林被分到重庆博物馆自然部,一开始在植物组。直到1979年,一支挖掘队在四川自贡市大山铺的山坑中发现了100多个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群,震惊世界。四川省抽调人员组成考古挖掘队,朱松林的恐龙修复人生就此开启。
在自贡,被发现的是生活于白垩纪中期的太白华阳龙,身长五六米,属于中等体形,也是国内最早发现的骨骼完整的剑龙。朱松林至今仍记得在挖掘现场的情形。9条完整的龙,身体蜷曲着深埋在石头中,非常壮观,它们在地下沉睡了千万年,似乎就在等待着我们。
朱松林回忆,重庆博物馆老馆长周世武在现场用一根树枝敲打着一块骨头,突然,一颗牙齿掉了下来。天啊,是恐龙的头骨。周世武高呼一声,跳起来,整个现场都沸腾了。因为恐龙的头骨颈椎部位薄,20条恐龙骨骼,都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完整的头骨。无比兴奋的周世武买了一条2毛9分钱一盒的烟给现场的施工人员抽,而当时他的工资才每天8毛钱。老科学家发现宝贝的那股兴奋劲,也感染了当时24岁的朱松林。40年间,经过朱松林手修复的恐龙,一共有200多条。
挖掘
博士也需3年上手
哪怕每月工资只有20元,朱松林也干得有滋有味。从那时起,一旦有恐龙发现,他就钻进深山老林里四个月,带上干粮,喝山里的溪水,有时去山村的农民家蹭饭吃。通常一次恐龙挖掘下来,他的头发胡子长得像野人。他至今还记得,1986年,在四川营山县济川乡,他从一位农民口中得知,石头里好像暴露了类似脊椎的东西。他走了400多里路,到深山中勘查,发现了剑龙的残骨。随后,他找农民要了一个箩筐,把100多斤的石头挑回了修复车间。
每一个被埋藏的恐龙,都讲述着一个恐龙家族的故事。我的工作就是从乱石中找出化石,将散乱的化石拼搭成恐龙骨架,我就是恐龙的美容师。穿着白大褂的朱松林说,搞恐龙化石修复,工资不高,但要求很高。这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问,修复师需要懂得地层学、埋藏学、地质学、有机化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知识等。比如,经常有农民打电话给他说发现化石,他首先得弄清它是什么层位和地质年代。其次,对出土的骨骼类型也要清楚。它是什么动物的骨骼,是趾骨、尾椎骨,还是大腿骨,都要弄清楚。这是门需要几十年积累的技术活,就算你博士毕业,也修复不好恐龙,至少要3年时间才能上手。
如今,一听说哪里发现恐龙化石,朱松林都兴奋得整晚睡不着觉。经他挖掘的恐龙,最高落差有1.2米,且都是深嵌在坚硬的岩层中。要把这样一个龙骨挖掘出来,至少需要3个月。一条长达15米的恐龙,包括周围的杂石在内,被运走的石料通常有几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