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庄村,提起冒充军人诈骗的话题,人们表现的讳莫如深。崇礼乡刷的反诈骗标语超过5000条,孙庄村更是被反军人诈骗的标语贴得密不通风,投案自首唯一出路和谐社会人人受益、防范诈骗人人参与打击冒充军人诈骗、全党动员全民参与
上蔡县崇礼乡位于上蔡、商水、项城三地交界处,连续多年上榜国家级贫困县。崇礼乡党政办主任岳强认为,贫穷,加上位于三地交界,以前法治环境差,位于三不管的地方,导致了一些贫穷但脑子灵光的人想了歪点子。
上世纪70年代初,购买商品需要凭票,孙庄人就涂改票面价值,高价卖出。因为距离县城较远,买票的人无法去供销社验证票的真伪,导致上当。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搞活,很多乡镇企业的业务员在推销自家商品时,都面临着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但很快他们发现,因为部队和军人在老百姓心中有较高的公信力,如果称自己所在的企业为部队自办企业(当时部队还未禁绝办企业)时,往往被奉为座上宾。虽说当时纯粹是为了推销商品,与诈骗无关,但很多人从中尝到了甜头,比其他地域率先掌握此类诈骗的先机。
这个时候,一种被当地人称作买卖法的诈骗方式出现了。通常是骗子冒充军人去沿街店铺低价推销某种商品,说这个是军用物资,如何受欢迎,很多老板出于贪心以及对军人的信任,便全部买下,其实这些都是假冒伪劣商品,成本极低。假如商家不相信,骗子过几天就找人专门到这个商店去买这种商品,让商家觉得这种商品确实受青睐,一旦店家动心给钱订货,那么这个团伙便逃之夭夭。
一位熟悉当地诈骗历史的乡干部说,诈骗者之所以冒充军人诈骗,是因为部队和军人在老百姓心中有较高的公信力。因此,此类诈骗最核心的要素是让受害者相信他们是军人。围绕这一要素,骗术又分为1.0和2.0版本。
1.0版本主要是接触式诈骗。此类诈骗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较为流行。一般是2-3人组成一个团伙,穿上假军装走街串巷,寻找目标。除了此前提到的买卖法诈骗,还有一种是借谈生意时,掉包受害者的银行存折。
西党村农民党向田在10年前被骗过一次。他的父亲当时在县城卖化肥,一天,两个穿军装的人来到党向田家店里,自称是附近一个县里武装部的,武装部要搞一个种子基地,需要找固定的化肥供应商合作。
党向田父子热情接待了两个军人,还在县里最好的饭店请他们吃饭。饭桌上,两个军人说要看看党向田的资金实力,要求党向田的父亲去银行办一张存折,在银行卡上存不低于三万块钱,以显示现金流充足。
第二天,两名军人和党向田的父亲一同去了一家银行,党向田父亲办了一张存折,为了显示自己的资金实力,存了五万块钱。当天,两名军人和党向田父亲签了合同。之后,两名军人再没露面。党向田父亲事后去取存折上的钱,发现钱不见了。
随着科技的发达,骗子的骗术也升级到了2.0版本。一位办案民警说,通过电信诈骗也被称为非接触式诈骗。这类诈骗形成于近几年,由2-3人组成一个团伙,扮演不同角色,通过电话冒充军人,一般是先给受害人打电话,说自己是消防队的,或者武警部队的,有工程要承包,或者需要定一批军用物资。
受害人同意后,就让受害人帮忙向另一商户买另一种物资。受害人应承后,另一商户就称,需要先付一笔定金。这时候,骗子就委托受害人先帮忙支付一下定金。受害人急于做成生意,就帮骗子付了定金。而这另一个商户其实是骗子的同伙。
上述办案民警说,由于此类诈骗无需抛头露面,也不用游街串巷,骗子务农、诈骗两不误,甚至出现边在田间劳作、边接打电话诈骗的情景。
近年来,从身着军服冒充军人诈骗到现在冒充军人电信诈骗,骗子们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在公安部挂牌整治的大背景下,上蔡县政府部门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一边是在逃人员陆续归案,一边又新添在逃人员。如何修复犯罪土壤,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