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18桥构建城市新格局 综合

法律法规网 花火
法律法规网 优讯网  法律法规网 2016-09-23 09:19:11

摄乐桥将于年内完工,建成后将成为太原最大的一座跨汾河桥。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到汾河岸边赏夜景成了很多人的出行首选。

在省城太原,穿城而过的汾河像一条玉带贯通龙城南北,而飞架汾河的十几座桥则将东西两岸连接起来,成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如此多的桥梁,在北方的省会城市中十分罕见。这些桥造型各异,座座精美绝伦,每逢佳节,桥上的灯全部亮起,五光十色,煞是迷人。到这些桥上走走,你能看到一个胜似江南的太原。

如今,太原汾河两岸已经架设了17座桥梁,第18座摄乐桥也将于年底实现通车。这些桥的修建不仅拉动了汾河东西两岸均衡发展,更成为河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快速动脉,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记者带你了解这些桥的建设情况以及这些桥背后的故事。

摄乐桥,施工难度国内屈指可数

9月18日,中秋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天公不作美,省城太原一大早便小雨淅沥。

记者驱车沿滨河东路一路向北,实地探访摄乐桥建设进展。

摄乐桥位于北中环桥与柴村桥之间,是太原市跨汾河的第18座桥梁,工程同期进行摄乐桥东、西全互通立交建设。滨河东、西路两立交均设有匝道分别与滨河西路、东路实现互通功能。行人、非机动车等通过立交内的人非混行匝道上主线桥后通过摄乐大桥实现过河功能。

在中铁大桥局摄乐桥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工程重点集中在3号墩主塔拼装建设,预计一个月后完成拼装。此外,滨河东、西路摄乐桥附近架设了临时支墩,限高4.5米。

摄乐桥东、西立交采用钢箱梁结构,施工中需要在滨河东、西路架设4个临时支墩,从9月17日起,道路限高4.5米,提醒过往司机减速慢行,预计10月30日可正常通行。

建成后的摄乐桥将是太原地区最大的一座汾河大桥,也是太原市第一座独塔扭索面斜拉桥,总造价10.97亿元,全长360米,宽51.5米,设计为双向8车道,斜拉索共有64根,最长的150米,单根最大重量达到6.9吨。主塔高113米,创汾河大桥的新高度。摄乐大桥造型新颖独特,而且工程繁浩,安全风险高,业内人士认为,施工难度在国内数一数二。

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大部分工人集中在摄乐桥3号墩,这里正在拼装高约113米的主塔。

摄乐桥主桥已全面进入钢箱梁架设阶段,3号主塔为钢结构,已进入拼装阶段,主塔已完成45.5米,预计一个月后完成主塔拼装。此外,东、西两侧的钢箱梁也会在下个月完成,争取12月20日可以实现通车。该负责人介绍。

家门口建起的跨河大桥

这座桥塔的样子像是两人并行,一是喻指并州,二是指两人并肩而行,寓意齐心合力。桥建成后,其两塔柱呈双手合十祈福状,将与崛山舍利塔、双塔寺双塔凌霄遥遥相望。

站在摄乐桥的效果图前,李文良老先生感慨良多,他是一个老太原,也是太钢中学一名老教师。

我家就住在河对面的摄乐村,这个桥的名字就取自我们村。以前我上班,先走和平路,再过胜利桥,再到学校,要折腾一两个小时。后来有了北中环桥方便了些,但还是要来回绕,现在可不一样了,家门口将建跨河大桥,十来分钟就从西边到东边了,你说说有多方便。李老师打开了话匣子。

摄乐这个名字还真是挺独特的,有什么说法吗?

这个还真有故事,村里的老人说,这个村名从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了。相传五代后唐灭梁时,村民为躲避战乱而流离失所,此村被夷为平地,村庄失落,故名失落村。战争后少数逃亡者归来,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因以失落为名不详不雅,后来根据谐音改为摄乐村。

现在建的这个摄乐桥,对我们这个片区可谓意义非凡,摄乐桥连通汾河东西两岸,到时候,规划中的河西三给片区和河东的商住区将互通往来,共同发展。我们这个老城区有望旧貌换新颜了。李老师对此充满期待。

从北到南,汾河上有17座桥

对于跨汾河的桥,太原市桥梁养护所的工作人员最有感情。他们对每座桥的建设时间、大修记录、养护情况,几乎烂熟于心。

他们告诉记者,现在,太原市从北到南目前共有17座桥梁。

依次是:1、上兰村汾河漫水桥,建于1964年;2、和平北路汾河桥,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3、高速北环汾河桥,建于2002年;4、柴村桥,老桥建于1992年,2009年改扩建;5、北中环桥,2013年新建,当年开建当年通车;6、胜利桥,老桥建于1970年,2003年完成改扩建;7、漪汾桥,老桥建于1992年,2009年改扩建;8、迎泽桥,老桥建于1953年,1996年拆旧桥建新桥;9、双塔街管线桥,建于1993年;10、南内环桥,1983年开工,1988年建成;11、老军营南内环汾河隧道,因1971年11月开建,又叫711隧道,1973年建成;12、长风桥,2001年建成;13、学府街连长风商务区跻汾桥,2013年建成;14、南中环桥,2010年建成;15、祥云桥,2010年建成;16、通达桥,1994年建成;17、南环高速跨汾河桥,1999年建成。

跨河大桥见证时代变迁

汾河在太原境内贯穿南北,全长100公里,占到整个汾河的1/7。但是,古时候的汾河上并没有桥,百姓往来就靠渡船。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说得就是被誉为古晋阳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

太原市桥梁养护所的同志讲起太原市跨汾河桥的建设情况,如数家珍。

迎泽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市在汾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大桥1954年1月1日通车,这座桥全长480.5米,宽15.4米,其中车道宽12米,全桥29孔,28个桥墩,为钢筋水泥重力式桥墩,现浇钢筋水泥悬臂式板梁,桥上装有波浪式的栏杆,堪称当时市政建设工程的杰出范例。这座桥在当时是全国最长的雄伟壮观的公路桥,因而赢得了华北第一桥的美誉。

此后,迎泽大桥就成了太原市的标志和一处靓丽的景观。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壮士展开长长的两臂,日夜承担着千千万万行人和车辆的负重,为太原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末,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持续增长,在汾河上再修建一座桥梁成为大势所趋。1970年,第二座汾河大桥胜利桥建成通车,解决了城北地区居民的出行问题。

热点 / Hot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红火传媒
鲁ICP备11015312号-1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
统计: